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资征信牵手P2P 审贷效果仍待提高

2015年04月20日 07:26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在当前中国“大数据征信”环境缺失的情况下,寻求外部合作是当前P2P等小微贷机构的主要增信措施。

  据了解,目前国内数十家P2P平台与外资征信公司签约合作。“这样的举措或将有助于降低小微贷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成本。”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P2P平台与FICO的合作更多地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审贷过程中,实质的效果可能还有待提高。

  多家平台已与FICO签约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宜信、有利网、搜易贷、你我贷、阳光保险、网信理财、信用宝、好贷网等平台已完成与FICO的签约,将成为“费埃哲信贷评分决策云平台服务的首批客户。与此同时,中信腾牛网、小牛在线则与另一家外资征信机构——益博睿达成了合作。

  而外界想了解的是,这些平台与外资征信机构合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对此,中信腾牛网总经理黄海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腾信与益博睿的合作主要在其信贷全流程管理系统及决策引擎(方面)。流程管理系统覆盖了审批、催收和账务处理等业务,同时益博睿决策引擎软件支持风控部门把复杂的决策逻辑部署到风控管理流程中,并支持灵活调整。

  你我贷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你我贷部署了FICO的评分决策系统,使用费埃哲FICO信用评分技术来完善其风险管理系统。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应用世界级的风险评估与分析决策技术,帮助其获得低风险的投资收益。与此同时,你我贷的借款客户也将从这套信用风险评估系统中获得更为精确的风险定价,有可能获得更低的潜在借款成本。

  此外,小牛在线首席战略官张杰则认为,P2P平台的大数据风险管理模式的安全等级至少不应该低于传统金融。要建立合规、安全、稳定的风险管控体系,不仅要构建一流的风险管控决策平台,还要建立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小微的经营管理体系。“小牛在线与益博睿牵手合作,将引入国际领先的小微信贷全流程管理系统,建立精细化、智能化的大数据评分体系;这有助于实现把小微信贷的设计、申报、发放、风控等业务以流水线的作业方式进行批量化操作,全力打造P2P领域顶尖的‘信贷工厂模式’。”张杰称。

  引入“第三方”成行业方向

  “中腾信当前的资产不良率不到1%,远低于行业水平。中腾信对借款人群和借款产品的审慎定位、风控模型、线下的借款审核团队和贷后管理团队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而益博睿的软件系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风控流程管理,并支持多维数据分析和决策。”黄海旻称。

  据了解,在与益博睿开展合作的同时,中腾信也在拓展与其他公司的征信合作。中腾信风控评分模型就是由中腾信内部团队与鼎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而鼎数信息是上海的一家数据分析公司,其创始团队来自于美国CapitalOne集团。此外,中腾信也有自己的反欺诈团队和催收团队,团队负责人分别来自中信银行和中国平安。

  对于合作的效果,上述你我贷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评分卡已经应用到信审决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审效率,下一步计划加大使用评分卡自动化决策的比例。

  PPmoneyCEO胡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P2P平台与FICO的合作更多地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目前的信用环境不佳,P2P平台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做的互联网数据沉淀为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不过,胡新还表示,在目前的审贷过程中,实际的效果可能还有待提高,双方合作象征意义,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仍大于实质效果。

  礼德财富CEO洪凯彬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P2P平台与评级机构的合作,在美国市场上能行得通,(可以)依据评分得出贷款利率,但在中国市场上应该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评级的基础是掌握很多数据,评级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定权重并算出得出多少分。而现在国内评级机构和P2P平台的合作,更多的是起到了增信作用。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