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消费,部署了包括扩大商品降税范围、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增加免税购物额等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的政策措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专家认为,上述政策有望引导国民境外消费回流至国内,对提升内需和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三驾马车”中消费居首位
近年来,国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出国购物和海外代购持续火热,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国人在日本疯抢马桶盖等生活用品让人瞠目。不过,今后部分进口日用消费品要降税,国人很可能再也不用去国外疯抢马桶盖了。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将于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并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此外,会议还打出了降税的组合拳,通过结合税制改革,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统筹调整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环节;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一定数量的免税购物额等。
消费、投资、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当前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消费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日渐加大。前不久,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今年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将基本确立,近10年来消费率将首次突破50%,消费位居“三驾马车”之首。
“未来要把消费作为第一拉动力,才能实现三者的合理分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
事实上,中国国内的消费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不能仅简单从刺激消费意愿的角度出发,而应着眼于保障消费能力的持续的提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人均国民收入要跟GDP的增长相匹配,因此要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将可持续增长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
引导万亿境外消费回流
近年来,境内挣钱、境外花钱,似乎成为部分国人的消费习惯。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出境人数已超过1亿人,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不仅增加了国人的消费成本,也让中国成为旅游逆差国。
其实,细看这些境外抢购的商品,与国内商品并无明显差别,有些甚至就是在国内制造的,那为何消费者还要舍近求远去国外消费呢?
除了消费者想买到一些品质更好的产品外,便宜的价格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据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这5类产品的20个品牌高端消费品,中国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赵萍指出,境外消费如果有30%回流到国内,就会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1个百分点。
“通过降低进口关税,一方面是促进中国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是间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它实际上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我们总体的消费水平和产业竞争的能力,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张茉楠说。
政策措施配套需跟上
自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出台多轮促进进口政策,重点都在鼓励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与高技术发展相关的零部件等产品,以及奶粉等与民生相关的商品。此次出台鼓励消费品进口的相关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专家表示,不仅要降低进口税费,还要通过完善税收调节等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进出口环境,着力提升国内消费品制造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并规范市场秩序、严打假冒伪劣,从而让消费者能舒心地就近购物。
“现在应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思考,如何保障进口在国民经济增长当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进口贸易管理体制。”张茉楠认为,在进口信贷、进口关税体系、进口商品目录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国家产业的分类指导,相关优惠政策或信贷等刺激性的政策有待出台。此外,管理部门的权力清单以及针对国内出口企业转型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等细则目前都还没有,也需要对整个制度进行设计和完善。
对此,张茉楠建议,消费升级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消费升级,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社会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政府应该加大很多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比如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构筑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