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牛市启动以来沪深两市一路上行,与此同时,大宗交易平台也忙得不亦乐乎。4月份,沪深两市大宗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创历史新高,而且卖方似乎急于打折“批发”股票,4月份平均折价率达到7.74%。虽然大宗交易量占A股二级市场的比例较小,但是通过大宗交易数据,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市场。
从沪指走势来看,自2014年11月以来,月涨幅超过10%的有四个月份,分别为2014年11月和12月上涨10.85%和20.57%,及2015年3月和4月分别上涨13.22%和18.51%。在这四个月份中,大宗交易十分活跃,尤以2014年12月和2015年4月成交最多。具体来看,四个月份的大宗交易成交情况分别为:2014年11月成交41.11亿股,成交432.53亿元;12月份成交74.07亿股,成交742.78亿元;2015年3月成交64.93亿股,成交868.40亿元;4月成交82.67亿股,成交985.52亿元。
从大宗交易的平均折价率来看,2014年11月的平均折价率为5.31%,而后一直攀升,到2015年4月达到7.74%,为近期平均折价率高点。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卖方似乎是行情越涨就越想甩卖手中的股票。一位市场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约有六成大小非减持是通过大宗交易完成,可以说,大宗交易的卖方大部分是产业资本,现在大宗交易折价率持续上升,反映出产业资本在市场连续上涨的情形下减持意向十分明显,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产业资本对后市的谨慎。
上市公司高管的增减持数据或许也印证了这一点。2014年11月份至今,高管减持意向一直强于增持意向,特别是在2014年12月份净减持118.5亿元,2015年3月净减持133.53亿元,这两个月份恰巧是股市大涨的时点。
从历史上看,若以月份为单位统计,在2006年至2013年间出现的几次大宗交易量高点,分别为2008年12月、2010年11月和2013年12月,除2008年12月之后股市大幅上涨以外,2010年11月之后股市出现回调将近两个月,而2013年12月的走势与2010年11月如出一辙,同样连续回调两个月。上述市场人士表示,虽然三个样本并不能代表全部,历史也不一定会简单重复,但是大宗交易出现新高之后应该对后市保持谨慎态度。
同时,在股市处于相对高位的时期,大宗交易溢价成交比例往往出现下降。而今年4月大宗交易溢价成交比例仅为0.62%,与上月相比出现大幅下降。上述市场人士认为,溢价成交比例出现大幅下降,说明目前指数或许面临调整。
不过,国泰君安总部投资顾问副总监田青则表示,产业资本对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宏观环境战略判断等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诸多不同,除了纯粹套现以外,投资者常常看到产业资本增持之后一到两年就出现市场底部,而减持过后则出现市场顶部,确实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是,现在大宗交易的活跃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活跃的基础上,资本市场的活跃又是建立在诸多金融资本对未来改革的预期与股权投融资润滑实体经济需求的预期之上,不能以单纯的数据去轻易判断资本市场的顶部,更应该从公司是否有资本运作的倾向,或者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方向去解读,才更为透彻。(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