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存贷比考核硬指标或将取消

2015年05月14日 08:03    来源: 金融投资报    

  一季度资产质量继续下行

  本报记者 吉雪娇

  “不良贷款余额9825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99亿元;不良贷款率1.39%,较上季末上升0.15个百分点。”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2015年一季度监管统计数据,对一季度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运行情况进行了披露。其中,不良贷款的相关情况再度引发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季度资产不良率激增的重要原因在于去年四季度,银行基于业绩考核压力下的延迟效应。

  不良贷款激增1399亿

  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截至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4.2万亿元,占比41.50%,同比增长7.59%;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2.4万亿元,占比18.14%,同比增长13.58%。

  与此同时,银行业利润增长则有所趋缓。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436亿元,同比增长3.73%。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1.29%,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7.76%,同比下降3.0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399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增长3841亿元,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达到1.39%和3.52%,较年初增长0.14和0.41个百分点,与2014年四季度相比,不良和关注类贷款的增幅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加速。

  不良贷款的激增早在此前就已有预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日前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前3个月,五大行不良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不良贷款压力正在加大。一季度五大行不良贷款总量更是激增501.49亿元,几乎是去年一季度256.48亿元的两倍。农行、中行、交行、建行、工行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49.92、162.83、38.26、141.06、210.51亿元。

  拨备稳健 不良影响可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一季度不良贷款激增主要是由于延迟效应。在对相关数据进行点评时,连平指出,考虑到商业银行受业绩考核和年度报告披露等因素的压力,一般在四季度会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增长,因此虽然一季度不良贷款增长较快,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在2014年四季度已经出现问题的贷款,只是在今年一季度反映出来。

  不容忽视的是,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20826亿元,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推动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至2.96%的水平,较年初上升6个基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20个百分点至211.98%,同时未来随着不良贷款的增加,拨备覆盖率或继续向150%这一监管要求回落。“不良贷款处置一般需要经过现金清收和处置抵押品等环节后才进行核销,最终形成损失的大约占初始不良贷款余额的30%-50%,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拨备处于较为稳健的水平,足以覆盖贷款组合的潜在损失。”连平表示。

  事实上,在今年,企业资产质量仍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关键因素,其中“两高一剩”和小微企业较为集中的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是不良贷款增长的重点领域。不过,连平指出,虽然这两个领域的不良贷款会保持高增长态势,但由于占总贷款的比重相对有限,在目前风险暴露较为充分的前提下,未来即使会对银行资产质量运行造成负面影响,其影响程度也相对可控。

  连平预计全年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0.2-0.3个百分点至1.5-1.6%的水平。

  存贷比退场或添流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的到来,银行们对存款利率的制定战略也基本呈现出更加差异化、精细化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对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接近收官。

  其中,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当务之急,则被认为是放开贷存比考核。“负债是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取消贷存比才能引导银行理性定价。”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而摘掉存贷比“紧箍咒”的契机或将到来。据有关消息,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近日公开表示,存贷比今后将由监管指标变为参考指标。这也被认为,横亘在商业银行面前20年的“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硬性考核将会终结。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存贷比不作为监管考核,那么,银行或能在现有的信贷规模上至少再释放5%的信贷资金规模,而总量或达到数万亿元。

  不过,虽然取消存贷比对商业银行的刚性约束后,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空间,但由此或导致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加剧流动性风险。其对于不良贷款形成的影响,仍需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