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又生。”用来形容市场上的一些谣言,或许再也形象不过了。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上的这些谣言,监管层祭出利器:日前,中国证监会集中部署了“2015证监法网专项执法行动”的第四批案件,共涉及16起编造、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案件,主要针对“在媒体上撰写文章,编造、传播有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执法动态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通过‘股吧’、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编造、传播内容不实的虚假或误导性消息,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等五类违法违规行为。
笔者经常会接到亲朋好友的电话,打听市场上流传的一些信息是否属实。就向上周在微信上流传的一则关于印花税调整的虚假消息,笔者至少被问到三次。其实,有些市场上流传的消息,我们只要稍微加以辨别,就可知消息的真假。
如同“股市已出现局部泡沫,建议提高印花税、恢复资本利得税、要求控制杠杆风险”这一虚假消息,其实,早在今年的4月24日,证监会就已经通过官方微博予以澄清:传言是虚假消息,希望广大投资者要仔细辨析信息来源,不要误传误报。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运行秩序的,将依法予以查处。
尽管监管层已经明确予以澄清,但谣言的生命力依然如野草般旺盛。上周末,长江证券就“6月12日收市后关闭所有客户HOMS接入接口,全面清查其它第三方交易系统接入情况”这一消息予以澄清,称相关网站上发布或转载的所谓“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文件”上的公章与公司公章不符,系伪造的公司公章,并“希望相关方面不要过分解读,更不要误导广大投资者,共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那么,谣言不止,这原因到底何在?笔者认为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我们的市场目前还是以中小投资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散户为主。中小投资者相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在对股票的分析、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等方面,相对都要弱一点,因此,一些中小投资者就寄希望于能听到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内幕消息”,以此来买卖股票。在这种情况下,就难免出现有人借各种名义散布不实消息的情况,谣言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不排除有人借所谓的“独家消息”以博取大家的眼球,这也是谣言或者虚假信息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看到,有时候,媒体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听风就是雨,对一些所谓的“独家消息”不加辨别就直接传播出去。鉴于媒体的影响力,这类消息往往传播速度极快,对市场的影响有时候也比较大。
再者,产生谣言的一个途径是来自极少数不负责任的投资咨询从业人员发布的虚假、误导性研究报告。鉴于对机构的信任,投资者会把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作为判断股票的重要依据。然而,有的机构研究人员却发布不负责任的研究报告,或者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误导投资者。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一时半会儿想要完全消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我们需要认识的是,违反真实、客观原则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严重干扰投资者决策判断,必然扭曲市场价格信号,侵蚀市场运行的基础,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最终影响资本市场功能发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资本市场上制造、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行为,监管层重拳出击,予以严厉打击。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后还是借用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上周五的一句话:不信谣、不传谣、不盲从,切实增强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