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在6月19日沪深两市大幅下挫后,很多投资者一改前期的热情高涨,变得异常谨慎起来。这在当前实在是一件好事。股市投资是理性与激情的混合体,理性是灵魂,激情是翅膀;没有灵魂的飞翔,必然是失去方向、失去基准的飞翔。我们大力倡导尊重基本面的投资文化,反对脱离基本面的投资文化。
笔者在2014年12月5日提出“改革牛”概念,既考虑了新一轮改革正在和即将释放的制度红利,又考虑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综合绩效”潜力。“经济基本面”加上“改革基本面”,共同构成中国股市运行的基础条件,推动行情走牛走强。
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们依然要解答诸多难题,并且,有些问题更加尖锐。所以,新一轮改革具有自主性、全方位、大力度、高难度的特征,其顺利推进将导致又一次历史性巨变。全力反腐治腐、深化国企和金融改革、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统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调整和更新涉及民生改善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已经激发出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参与热情,开局良好。就经济增长而言,尽管面临不小压力,但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7%左右的增长,是可能的。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发展潜力、可回旋余地都很可观,而我国的制度优势还大有发挥的空间。按照7%左右的增速,2015年绝对增长值将达到8000亿美元,超过2014年7.4%增速的绝对增长值。
所以,笔者并不赞同“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实体经济不行”的说法;一些短期经济指标看上去不美,并不等于我们跨不过去这个坎,调整过程中的节点现象并不等于经济全局。
2014年7月至今的股市行情,总体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国家经济形势和改革前景的预期。对此,要不吝肯定。同时,笔者认为,上证指数达到5000点以上,出现调整是十分正常的;创业板积累了过大的涨幅,也将会发生更大幅度的调整。股市投资当然需要激情,但理性是基础;激情和理性要相得益彰,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股市有涨必有跌,“改革牛”行情也是如此。我们所说的“改革牛”,与盲目看多、盲目做多不是一回事。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牛”既是对改革的认同和预期,也是对改革成果的体现,对发展绩效的吸收,必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逐步发展演绎。“改革牛”最终会转化为“经济牛”、“市场牛”、“制度牛”。
有人质疑改革对股市的支持作用,质疑这一轮改革的历史功用。比如,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就问,“这轮改革并不是改革开放30年来改革最集中、推进速度最快的一轮,为什么这次改革就出现牛市,那以前的改革开放呢?”又问:“以前GDP年增长率是百分之十几的时候,股市并没有一直牛起来,为什么现在增长速度掉到7%反而能够确保牛市持续呢?”按照他的潜台词,当前中国股市没有牛的理由。
他的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引起重视并给予必要的说明。我们历史上并非没有“改革牛”行情,1999年起的“5·19”行情,2005年下半年起的股改行情,也是“改革牛”。改革开放37年多了,中国股市创立已经24年多了,总体上,改革促进了股市发展,股市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就改革总体而言,其中也有曲折,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否则,就不需要现在“啃硬骨头”、“涉险滩”。
始于2012年11月份的新一轮改革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彻底,红利预期难以估量;并且,仅仅过去两年多,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大国关系的红利已初步呈现出来。
而就中国股市来说,如果仅仅按照传统经济晴雨表的理论,就难以充分地加以解释。事实上,中国股市不但是经济数据的晴雨表,也是改革进程的晴雨表,是“双重晴雨表”。纵观中国股市行情的历次重要节点,都既与经济增长速度有关,又与体制改革的进程有关。如果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同时改革又满足了市场的呼声,则牛市就会出现和延展;如果经济运行状况不是很好,同时改革又不能满足市场的呼声,则熊市就会来临;如果经济数据看起来不错,但是改革进程与市场呼声相去甚远,熊市也可能来临;如果经济数据没有那么好,但是改革进程满足了市场的呼声,行情的表现也不会差。这就是中国股市的独特之处。
就当前的股市行情的基础来看,虽然既往有过“改革最集中、推进速度最快”的历史阶段,但我们可以确信,始于2013年11月份的新一轮改革将是又一个“改革最集中、推进速度最快”的历史阶段。而“以前GDP年增长率是百分之十几的时候,股市并没有一直牛起来”,与当时的改革有短板、有迟滞直接相关;“现在增长速度掉到7%反而能够确保牛市”,则与新一轮改革及时回应了社会期待直接相关。
我们可以对新一轮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具体的细节持保留态度,但怀疑其整体的部署,怀疑其推进的必然性,怀疑这一轮改革的坚定性,则是对形势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