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的业绩如何?同样出身公募基金阵营、在不同类型机构的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又各有何特点?数据显示,最近股市大调整期间,私募基金避暴跌、抢反弹能力更胜一筹,而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投资风格整体上渐趋稳健,更加注重风控和回撤管理,业绩振幅也有所收窄。
避暴跌、抢反弹 私募更胜一筹
数据显示,私募基金在本轮股市大调整期间显示了更好的避暴跌、抢反弹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7月24日,公募基金中376只股票型基金近3个月平均收益率为-1.36%,25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是-0.37%,而私募基金中的公募派479只股票型产品收益率则达到12.69%,同期的沪深300指数跌幅为11.19%。
这意味着在本轮调整中,大多数公募基金遭受重创,而私募基金却在大盘尚未完全复苏之际,就已经实现了正收益。
北京某大型公募投资总监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这与公私募基金不同的仓位要求密切相关。他说:“根据基金契约的规定,公募不能空仓。而作为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在仓位调配上更加灵活,在某些极端行情下可以空仓,自然可以规避市场的极端调整和由此带来的净值大幅回撤的现象。”
上海某出身公募的大型私募基金经理也认为,持仓的不同是导致公私募基金业绩差距的主因。
北京大君智萌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吕长顺也表示,私募基金的资金管理更加灵活,可以轻仓应对暴跌,而公募基金规模大,股票仓位有最低限制,在下跌中会比较被动。
公私募基金考核要求的不同和基金经理投资经验的差距也是造成两者业绩差异的重要因素。
吕长顺分析,一方面,对于公募基金经理来说,首先考虑的是基金规模和基金净值的稳定,并依靠收取管理费盈利,而私募基金经理则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要想得到绝对收益,就必须让客户的收益最大化,私募基金也才能得到分成;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经理平均执业时间不到3年,而公募“奔私”的基金经理多为公募团队里的佼佼者,多数已经拥有了5年以上的基金管理经历,“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跑赢那些在公募的“徒弟”,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此外,在交易上,私募基金可以做量化投资或股指期货对冲,也会对业绩产生积极贡献。
北京某中型公募基金经理称,有些私募基金可以在下跌市场中做对冲,相对于公募只能做多市场、只能在上涨市场获取收益的情况,私募基金多元化的交易策略让其在各个市场风格下都有盈利,这是公募基金无法比拟的。
“奔私”基金经理业绩振幅渐收窄
多位公募基金经理认为,从3个月区间来比较公私募基金业绩有失偏颇,如果将时间拉长,公募基金的收益则更具备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公募基金中317只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88.05%,公募基金中的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是44.53%,而私募基金中公募派的479只股票型产品收益率为34.94%,同期的沪深300指数上涨18.18%。
前述公募投资总监称:“如果将业绩比较区间拉长为半年,前3个月是公募超越私募,后3个月则是私募超过公募。除了上述3个月区间表现偏弱,今年以来,公募收益整体上还是超过私募的。”
上海某大型私募基金经理也坦言,大跌前公募比私募业绩好,如果剔除本轮市场调整的影响,公募业绩还是大幅跑赢私募的。
那么,“奔私”对公募基金经理的业绩和投资风格将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吕长顺认为,“奔私”后的基金经理压力更大,一是来自于客户的压力,二是基金管理规模的压力,三是将更加追求绝对收益和绝对业绩。不过,在投资风格和理念上,变化基本上很小,“很多基金经理在管理公募基金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和投资习惯,原来喜欢成长股的还会继续做成长股,喜欢价值型股票的,仍然坚持选择低估值的蓝筹股。”
上海上述大型私募基金经理也表示,私募基金的客户会看重净值回撤,这将导致在投资上相对变得保守,更加顾虑投资风险。而在投资方法上,大多公募派的基金还会保留原有投资理念,但会更加注重对风控和回撤的管理。
在操作风格上,“奔私”公募基金经理也可能变得更加激进。
“因为有业绩排名和客户带来的压力,其投资风格也会相对激进一些。”吕长顺说,“例如,公募基金一般配置30只股票,而私募基金由于总体规模偏小,为了追求绝对收益,可能会配置少数几只股票,如5至10只,以便提高业绩。”
根据上述大型私募基金经理的观察,大多数“奔私”的基金经理业绩波动幅度有所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