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大政策密集发布 网贷监管逐步收紧 P2P大洗牌暴风雨将至

2015年08月08日 07:30    来源: 证券日报    

  

  三大政策密集发布 网贷监管逐步收紧

  P2P大洗牌暴风雨将至 融360CEO叶大清认为,P2P被定义为信息中介,否定了目前大多数网贷公司正在走的路,预计80%的P2P不转型的话将会倒闭

  P2P大洗牌暴风雨将至

  融360CEO叶大清认为,P2P被定义为信息中介,否定了目前大多数网贷公司正在走的路,预计80%的P2P不转型的话将会倒闭

  ■本报见习记者 刘 琪

  继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7月31日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虽然以上三个条文内容各有不同,但却都给P2P网贷行业掀起了不小波澜。事实上,P2P网贷在我国的发展长期处于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三无”状态。而此番《指导意见》、《管理办法》、《规定》的接连来袭,也就意味着P2P网贷行业或许即将脱离“蛮荒”,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

  “《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在短期内会加大对P2P行业的冲击,淘汰掉一批劣势平台”,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从长久来看,P2P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分离,能使P2P对资金的操作受到限制,不能再任意而为,从而保障P2P平台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和长期发展。我国现P2P行业鱼龙混杂,给投资者产生一种混乱的印象,这次整顿有利于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赖,提升行业的可信度。”

  加速行业洗牌

  P2P转型迫在眉睫

  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借贷市场的旺盛需求,造就了我国P2P市场的繁荣。但由于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缺失、无明确监管机构,繁荣的背后却是野蛮生长,平台跑路、自融等负面消息不断爆出如雾霾般始终笼罩着的P2P网贷行业。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P2P网贷行业7月份月报显示,截至7月底,累计问题平台数量已经达到895家,从2015年以来各月问题平台数量走势来看,虽然7月份问题平台数量较6月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109家,为今年次高。

  而《规定》和《指导意见》的发布或许将改变这一现状。《规定》明确指出,个体网络借贷机构要明确信息中介性质,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则不承担担保责任。如果P2P网贷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根据出借人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判决P2P网贷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此外,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指导意见》则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坚持简政放权和落实、完善财税政策,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在融360CEO叶大清看来,《指导意见》首先给互联网金融“画了个圈”——鼓励互联网金融朝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方向推进,服务机构和大客户的模式如P2B、P2N将会有监管限制。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终结了之前是 ‘互联网金融’还是 ‘金融互联网’的论战——互联网金融仍然离不开金融的本质——金融就需要专业的人和机构来做。”同时,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是P2P被定义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这就否定了目前大多数网贷公司正在走的路,这将加速P2P行业的洗牌,预计80%的P2P不转型将被洗掉。另一方面,平台型的创新模式将持续得到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支持。对于资本来说,不确定的风险小了很多——值得投资的对象不超过 ‘一打’,激烈竞争会让价格会越来越贵。好消息是,顶尖的平台型企业有望两年内上市。

  叶大清所谈到的也正是《指导意见》所提出的,“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从业机构在主板、创业板等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有业内人士指出,“有了政策的支持之后,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企业明年在新三板或创业板上市将会成为一种现象,后年可能会在主板看到相关企业。”

  “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金融需要与实体经济密切结合,并走向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快钱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关国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仅是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多方面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也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构建一个丰富并且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平台资金安全升级

  P2P将寻求银行托管资金

  《指导意见》的余波未平,《管理办法》的公布又让P2P网贷行业再起涟漪。有分析人士对记者指出,该意见稿主要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禁止第三方支付做“资金池”;第二,让支付公司回归通道业务,禁止体系内转账。“这可以说是对于三方支付业务史上最严的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的 ‘蛋糕’进行了切分,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话语权。”

  具体到对P2P网贷行业的影响来说,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这意味着此前第三方支付争抢的P2P资金托管业务或被禁止,P2P平台将寻求银行托管资金。

  “如果按此执行的话,第三方支付为P2P平台做资金托管等业务将被禁止“,融360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要求P2P资金第三方存管,而且明确是要求银行存管,当时业内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托管业务未来的开展产生了疑虑,而《管理办法》则进一步打消了行业的疑虑,就是直接对第三方支付开展此类业务‘说不’。目前在P2P行业,还都把第三方支付资金托管作为平台的一种 ‘增信’,认为这是对资金的一种相对有效的隔离。而目前由于成本和用户体验的原因,大部分P2P公司还没有接入P2P的资金托管业务,据融360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托管率还不到1%。但这1%的网贷平台在行业内还都是属于体量较大、品牌知名度较好的平台,所以一旦执行的话,对于P2P行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而前述业内人士则认为,《管理办法》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如果第三方支付托管模式被禁止,那么第三方支付只能开设一个临时归集账户,在资金募集完毕后直接打给银行,银行再根据相应的监管或托管协议把资金发放到借款人账户。这样在流程上可以进一步规范P2P平台,降低平台触碰投资者资金的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银行托管的成本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霍肖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2P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分离,能使P2P对资金的操作受到限制,不能再任意而为,从而保障P2P平台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和长期发展。我国P2P行业鱼龙混杂,给投资者产生一种混乱的印象,这次整顿有利于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赖,提升行业的可信度。”

  不过,他坦言,P2P行业很有可能会迎来新一波大范围、大规模的“倒闭潮”。“一旦第三方支付被禁止为理财、融资、担保等机构开立账户,P2P只能跟银行合作。成本的增加将导致许多小型P2P平台难以为继,且银行不一定能消化掉市场上大量P2P平台的托管业务,并乐意为这些并不优质的客户的托管提供兜底,因此找不到银行托管的P2P平台只能‘自生自灭’。”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P2P牵手保险银行      2015年08月08日
  • · 工行对P2P资金存管进行研究      2015年08月07日
  • · 九月起P2P违规担保将依法担责      2015年08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