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富机”成“绞肉机”
分级基金带给投资者的,并不只有“惊魂”,也曾有过难忘的“甜蜜”。
自去年下半年启动,在长达约一年的大牛市行情中,分级B因为带有杠杆倍数,逐渐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如申万菱信证券B,曾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上演了二级市场价格飙涨近3倍的神话;富国国企改B虽是今年才上市的产品,但借助国企改革概念的东风,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二级市场价格也飙涨了2倍有余。而同样的神话,或大或小地,在此轮牛市中不断地在创业板B、军工B等上百只分级基金中演绎。
强大的“造富”效应发酵,让资金如流水般地涌入到分级基金中来,投资者对分级B的交易热情,则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发而不可收拾。WIND数据显示,在2014年7月,分级基金的总份额不到600亿份,资产规模仅约440亿元左右,但至2015年6月底,分级基金的总份额就飙升至约4500亿份,资产规模高达4700亿元左右,不到一年时间,资产激增约十倍。
更惊人的是,部分跟踪主题投资的分级基金,在资金的疯狂追捧下,急速膨胀为“巨无霸”: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底,富国国企改革分级基金资产规模达到560亿元,成为第一大分级基金,紧随其后的是富国军工分级基金,资产规模达到446亿元,而位居第三的申万证券分级基金,资产规模也高达424亿元。
但好景不长,A股风向骤变,让一度令基金业兴奋不已的分级基金规模急速扩张,转瞬间就成了一场噩梦。在连续3个交易日的下折潮后,分级基金“巨无霸”们轰然倒塌,潜在的赎回潮和二级市场暴跌导致投资者巨亏,令分级基金的存在饱受质疑,甚而引发了监管层暂停分级基金新产品的审批。
以申万菱信证券分级基金为例,恢复交易公告显示,经过下折折算后,申万菱信证券B和证券A的上市交易份额均大幅缩水至11.56亿份,母基金份额则合并计算约为122亿份,按照1元净值计算,下折后的资产规模为144亿元左右,相较于6月底减少了约280亿元。业内人士则指出,由于申万菱信证券分级基金的母基金份额中,有100亿份是证券A折算而来的,根据以往经验,这部分母基金大部分会被持有人赎回,以兑现收益,因此,经过此番下折后,申万菱信证券分级基金的资产规模很有可能回落至百亿以下。
“很有可能,在这一轮下折潮后,如果A股市场继续处于低迷状态,分级基金中超过百亿规模的产品会消失。”上海某公募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在A股去杠杆化仍在继续的背景下,分级B的杠杆倍数越高,其风险就越大,投资者在借道分级B博反弹前,一定要上紧风险这根弦。”
巨亏谁之责
一波史上最大的分级B下折潮,不仅令分级基金资产规模大幅缩水,也令二级市场上买入分级B的投资者蒙受巨额亏损。
以尚未恢复上市交易的富国国企改B为例,在停牌前的6个交易日里,该基金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狂跌46%,成交额合计达到35.9亿元,凡是在此期间买入的投资者,无一例外将承受巨额亏损。但这还不算完:由于此前牛市的狂热,分级B普遍呈高溢价状态,按照触发下折阀值的8月26日计算,当天的溢价率高达95.7%,当日以跌停板价格买入国企改B的投资者,其理论上的浮亏也将高达九成以上。
某分级基金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正常情况下,由于存在杠杆效应,分级B二级市场价格相较于净值会有10%-20%左右的溢价率,熊市的时候会更低一些,但牛市溢价率会大幅提升。由于上周市场下跌过快,在涨跌停板制度下,分级B净值缩水幅度要远远超过二级市场价格下跌的幅度,从而导致分级B的溢价率被动地大幅推高。“从根本上来看,分级B下折时,对投资者最致命的伤害,来自于下折后溢价率的短暂消失。换句话说就是,下折前溢价率越高,投资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该基金经理说。
事实上,为了预防投资者“不明真相”地买入分级B,蒙受下折带来的巨额亏损,许多基金公司都通过各种方式来反复警示投资者。以富国基金(博客,微博)为例,不仅通过官网醒目位置、公告等提示投资者注意分级B风险,还通过直销、客服电话等渠道与投资者耐心沟通。此外,富国基金还通过公众媒体、微信自媒体、官方微博发布多篇投资者教育文章,普及下折的常识,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但令人遗憾的是,依然有不少投资者抱着“博反弹”的心态,在下折前买入了分级B,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有鉴于此,有基金公司提议,可以通过相关制度的修改,来进一步防范投资者“误投资”的风险。例如,在T日分级基金确定下折后,T+1日分级B就立即停牌,不给投资者“误入”的可能;如果不能立即停牌,则建议交易所在T+1日对分级B增加一个显著性的标志,提醒投资者该分级B已经触发下折。该基金公司还建议,可以考虑缩短分级基金的下折流程,即“T日下折、进行折算,T+1日暂停申赎,T+2日开放申赎”。
而业内人士则指出,在涨跌停板制度下,分级B的净值和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差异较大,是引发高溢价的重要原因。在极端市场情况下,杠杆倍数急速增加,但跌停板制度阻拦了二级市场价格跟随净值波动,就会出现甚至超过100%的高溢价,一旦出现下折,高溢价回归正常溢价,消失的溢价差就成为投资者的损失,所以,如果修改分级B的涨跌停板制度,将会更有效地防范投资者“误入”的风险。
反思创新“大跃进”
虽然此次下折潮令分级基金饱受诟病,但在基金业内人士的眼里,分级基金的面世,依然是基金业最值得称道的创新之一。
上海某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分级基金是中国独有的发展最快的创新类基金品种,国外的资管行业都有来拜访学习的可能。“分级基金做到了一个品种能同时满足固定收益类、杠杆投资类、普通指数投资类、套利类四种投资者的需求,是金融创新的集大成者。”该负责人说,“其中固收需求面向稳健型和机构、杠杆需求面向激进型和私募、指数需求面向传统普通投资者、套利需求面向稳健型和机构。不能用一个规则把分级给框定住。”
但基金业对分级基金产品创新的自豪,并不足以对冲他们近年来盲目扩张分级基金规模中的种种失责。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借助牛市的东风,分级基金资产规模扩张近十倍,大量的同质化产品蜂拥而出,但基金公司在疯狂饕餮着大餐的同时,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了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对产品的风险控制。
某基金分析人士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虽然扩张资产规模是基金公司的主要经营目标,但像分级基金这样,将一个高风险的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并在各种舆论的包装下演变成一个“赚快钱”的工具,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动。“我相信基金公司内部应该有人认识到,盲目地扩大杠杆类产品规模,未来会触发难以控制的系统风险。即便从常识的角度,也应该知道,一些主题类的分级基金,动辄四五百亿的规模,已经可以显著影响到指数的波动,这时候,所谓跟踪指数就已经‘变味儿’了。既然如此,为什么基金公司不愿意控制一下规模呢?”该基金分析人士说,“基金业应该深刻反思,动辄就搞产品‘大跃进’,规模‘大跃进’,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究竟是好还是坏!”
而一位基金经理则对分级基金产品同质化和概念化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虽然近一年来,分级基金资产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张,但集中在少数主题概念类产品上,如国防军工、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这已经失去了分级基金产品创新的本意。他建议,基金公司的产品部门应当推出有实质意义的创新产品,而不应该看到什么是热点,就推什么产品,这样既不利于基金经理操作,也是对投资者的严重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