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社科院:今年GDP增速或至6.9%

2015年09月22日 07:4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方烨 实习生 石省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1日发布《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将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预测从春季报告的7%下调至6.9%。报告还预测,“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将在6%左右,低于十八大提出“两个翻一番”目标所需要的6.5%。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增大,社科院经济学部建议,加强制度完善,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同时加大人力资本培育。

  承压 今年增长目标恐难实现

  此前,社科院经济学部连续两次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GDP的同比增长率将达到7%,此次下调至6.9%,低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的全年预期目标。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解释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低通胀的压力。

  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15年开局以来,政府全面推动改革与经济转型,一方面积极消化前期经济增长和政策激励累积下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股权市场、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等金融要素的改革,以期通过金融体系改革推动经济转型。着眼于“十三五”开启了战略性区域布局,并号召全面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但转型过程仍面临巨大挑战,如低通胀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威胁,挑战与机遇并存是转型过渡时期的特点。

  张平进一步解释说,持续三年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负增长带来了低通胀压力,2015年上半年,PPI为-4.6%,GDP平减指数为-1.6%。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生产部门通缩将加剧,由于消费者物价指数也低于预期,GDP平减指数更多地跟随PPI变化,2015年GDP平减指数预计为-1.4%,预计全年处于负增长。这就从微观层面导致了非金融企业的盈利低于融资成本,而以前累积的高成本负债及高负债率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净资本水平,抵押物价值下降,而且经济下行后又导致一些企业破产,银行坏账增加,促使银行更为审慎,银行收缩信贷,企业无利可图也不愿再投资,宁可作为放款人获取高的短期流动性回报。企业、地方政府、银行从盈利下滑到资产下降,坏账增加,相互传染,导致投资、信贷、货币发行放缓,货币投放难以注入实体经济。

  张平的判断得到其他一些专家的认同。中国经济试验研究院院长张连城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投资两大需求都上不去,之前的调控政策又过于强调结构调整,再加上知识分子外流速度加快,国际上做空中国的力量趋强,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增大,短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

  预测 “十三五”结构性减速料将加剧

  除了认为今年GDP增速目标难以达成,社科院还进一步预测,“十三五”期间的增长率只有6%。张平表示,人口结构的变化、“干中学”技术进步贡献效应的递减,以及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的结束,迫使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轨道。“十三五”时期,受结构性因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减速趋势将更加显著。

  “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和生产函数的计算,得到‘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致维持在6%,这里隐含了人口、劳动生产率、分配效应等多项假设。实际上,从中国经济近几年的表现看,很多情况都比我们的假设显得严重,实体经济低回报导致的投资增长下降、中等人力资本过多导致的创新路径阻塞以及服务业整体效率低下等,都有可能加剧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张平说。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说,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全球经济已经陷入长期停滞,存在三个事实:第一,全球经济至今尚未好转,美国虽然失业率下降,但是迟迟不见加息;第二,主要国家劳动参与率下降,先是日本出现了“银色浪潮”,然后是欧洲,美国过去靠移民保持劳动参与率,现在看也不行了,中国则是还没有非常富裕,人口老龄化就已经开始;第三,真实利率水平始终处于负区间,经济缺少增长的理由,只能靠政策扩张,于是财政政策面临财政悬崖的风险,金融政策效果不明,只知道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但资金就是不进入实体经济。

  不过,有专家对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率是否会低于6.5%提出不同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李建伟认为,不能只从生产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问题,还要结合需求端的变化。大量产能过剩的存在说明,我国的供给能力并不短缺,只是大多无效。结合需求端看,只是在现行的经济结构下,这些供给能力不能带来增长。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存在的周期因素,即使现在的周期波动小于以往,也绝不只是“下台阶”。

  建议 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很可能比今年更大,如何化解这一风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张晓晶建议,尽快重新优化配置政府资产。

  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以前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转换,将大量农业劳动人口转移至工业部门。但是现在再这么做难度比较大,因为劳动力从工业转向服务业生产率是下降的。还可以考虑的办法一个是加强空间配置,目前看,区域经济发展除了三大战略还有潜力可挖;另一个就是改变经济存量的构成。根据他所在的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测算,2013年,中国的净资产有352万亿元,其中居民净资产的占比在1/3强,非国有企业净资产占比差不多1/3,政府资产包括国有企业部分占比1/3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居民净资产占比在70%到80%,同时据他们测算,日本、德国的政府资产占比在1%左右,美国、英国甚至是负资产。所以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很清楚,就是政府控制的资源过多,主要包括科教文卫和国有企业两大块,需要改革的方向则是重置这些资产。

  张平也就存量改革给出两点建议。第一,改革庞大的行政、事业部门,释放生产性资源,为财政减压。第二,实现经济主体在资源选择和获取上的机会公平,削弱资本、技术的行政垄断力。

  张平还建议,重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他说,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半熟练”工人,这种人力资本状况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土壤。可行的路径在于把握关键环节,即扩大R&D精英的绝对数量,扩张熟练技术工人的规模,以及建立熟练工人职级晋升激励系统。此外,还要纠正日益凸显的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应加快政府和事业单位用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人力资本市场的分割和垄断。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