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人、当当私有化遭股东抗议

私有化回归潮步入相对沉寂期
2015年10月12日 07: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黄 荣

  国内A股市场的不确定性似乎加剧了中概股公司的担忧,近期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寥寥可数,远不及上半年多,私有化回归潮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

  而目前,在已经宣布私有化的公司中,如巨人网络、中手游、久邦数码等正紧锣密鼓地加速回归进程。另外一些公司却卡在了私有化道路上。

  股东建议否决私有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人人网的两位私人投资者致信人人公司,要求人人公司董事会特别委员会拒绝由CEO陈一舟和首席运营官刘健提出的每股4.20美元的私有化方案。他们认为,这一私有化价格过低。

  今年6月10日,人人公司宣布收到来自陈一舟和刘健提出的初步私有化要约。但要约方案刚一公布就受到了上述两位投资者的控诉。2011年人人于美股上市时的发行价格为14美元,而根据此次公布的私有化提议函,要约价格定为每股4.2美元,这一价格引起了投资者的不满,认为要约价格过低。

  而最近,两位不依不饶的投资者继续发表公开信指责人人公司。他们称,人人公司的风投投资价值为每股4.51美元,报表上有形资产价值每股1.20美元,而人人公司自身的运营资产价值为每股1.01美元。因此,该公司的合理股价为6.72美元。

  两位股东表示,当前的私有化方案导致人人公司股东很难从该公司的风投投资中获利。人人公司已经投资了25家公司,投资总额达到5亿美元。他们认为,这将带来“意外的”盈利潜力。同时他们还指责,陈一舟和刘健“试图损害其他所有股东的利益,给自己创造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在提出初步私有化要约方案后,人人公司的私有化就一直没了动静。人人公司公共关系部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私有化一事还没有新的进展。”

  上述两位投资者也指出,与其他提出私有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同,人人公司没有聘请外部顾问来评估私有化方案,此外也没有在上次财报公布后举行电话会议。因此,他们要求人人公司对当前股东尽职,并考虑公司的全部价值。

  当当私有化或遭集体诉讼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当网。7月9日,当当网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接到来自董事长俞渝、CEO兼董事李国庆的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7.812美元。

  但这一私有化要约也同样遭到了投资者的反对。当当网的长期投资者吕欣在网上发表了公开信,指责俞渝和李国庆通过私有化套利。当当网于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6美元。而每股7.8美元的私有化要约价格,比发行价的一半还低。

  吕欣指出,截至当当网宣布私有化的前一个交易日,当当过去一年的平均股价为10.66美元,比私有化议价高36.4%;过去两年的平均股价为10.59美元,比私有化议价高35.7%。他认为,买方财团提出的私有化价格“不仅严重低估当当公司的估值,也大大损害了当当股东的利益”。

  吕欣在近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的越洋电话采访时表示,其已经与当当网特别委员会聘请的私有化评估机构取得联系,对方表示会将自己的反对意见材料考虑进去。

  吕欣同时还在组织一个当当网中小股东的维权联盟,据称该维权联盟中目前已经有600余名当当股东,这些股东大多以美籍华人为主,也包括一些非华裔美国投资者。他告诉记者,“如果特别委员会最终认定每股7.8美元的要约是合理的,并且董事会最终通过这个协议,那我们将会发起集体诉讼,把当当董事会和特别委员会一起告上法庭。”

  7月14日, 当当网宣布公司董事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来评估公司收到的私有化要约。特别委员会由卢蓉、张克和李小龙三名独立董事组成。不过,截至目前,特别委员会还没有出具相应的评估报告。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