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赛银投资者欲依法索赔

2015年10月19日 08:34    来源: 深圳商报     吴玉函

  深圳商报记者 吴玉函

  “目前还没有兑付的资金有30亿元,其中深圳、北京的投资者合计均有十几亿的资金。”近日,深圳一名金赛银基金投资者宁女士向记者透露,在深圳地区,除了某保险公司外,有些投资者还通过多家银行买到了金赛银基金产品。

  记者近日了解到,位于深圳市罗湖区鼎丰大厦的金赛银基金总部已经人去楼空,而公司负责人王维奇也早已在9月初“失联”。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经侦大队已经对金赛银基金事件立案,目前仍在侦查中。

  财富系列产品被指“堵漏”

  根据官网信息,深圳市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成立于2011年,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32家,管理基金一度达150亿元。根据金赛银公布的项目统计,金赛银在全国发行尚未兑付的基金产品共27只,涉及金额60多亿元,包括张家界金赛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湖南长沙省会地标商务综合体基金、罗兰金都购物公园基金等。今年4月,金赛银基金出现产品到期无法兑付问题。据金赛银委托的律师事务所统计,金赛银发行的60多亿资金中有逾30亿资金未兑付。近期深圳公安局罗湖分局已对金赛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侦查。

  “最近一次和王维奇通话是在9月初,他还说要在9月底偿还部分资金,但是不久公司被罗湖警方立案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他了。”投资者李女士说,其实她购买的金日久系列产品在4、5月份就已经被宣布正常兑付,但是在其他产品出事后就一道被公司“搁置”了。“感觉金日久项目并不缺钱,没有兑付的几个投资者也就几百万资金。”据李女士透露,现在该项目负责人已经跟金赛银基金脱离干系。

  也有投资者指出,金赛银基金的财富系列产品,即FOF(基金中的基金)形式的资金池基金,募集资金实际上是用来填补其他产品的漏洞。记者从接近金赛银基金公司的人士处了解到,其实公司高层早在去年就隐约意识到公司多个产品项目出现漏洞,而该高层人士在几个月前已经离开金赛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另外,3月下旬到4月上旬,深圳证监局对金赛银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管理人将自有财产与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投资,存在单只基金投资人超过法定数量、向不合格投资人募集资金、资金募集行为不规范、未按规定对基金进行托管、登记备案信息不准确等问题。证监局在5月28日发出整改通知。

  基金总部已人去楼空

  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金赛银基金已经从鼎丰大厦7楼、9楼和11楼搬至16楼一间办公室,还有员工负责更新金赛银官网信息,记者也在金赛银官网上看到近日更新的“金赛银赴澳大利亚上市”之类旧闻。不过,记者上周五来到鼎丰大厦并未发现金赛银公司的踪迹,两名保洁人员正在清理16楼的杂物,“公司已经付不起租金,还欠下了管理费。”鼎丰大厦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金赛银事件如今闹得沸沸扬扬,投资者欲索赔,但业内认为索赔难度比较大。“别盼了,从金融机构的轻资产架构来看,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后,一般就没有什么好处置的资产了。”一家私募人士直接了当地说。

  而且,采用合伙制的私募基金产品本身就具有很高风险,投资人购买私募基金产品后就成为该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股东,投资者需对自己的合伙投资承担有限责任。记者得到的资料显示,金赛银并购投资基金企业、金赛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金赛银金日久投资基金企业等均为有限合伙制,有限合伙人享受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公开信息以及相关方表述,金赛银基金产品在实际销售中可能存在违规募资、虚假宣传等问题,比如承诺保本保息等误导了投资者,其实已经蕴含了一定风险。投资者需要搜集到足够多的证据,通过司法渠道寻求赔偿。

  除了金赛银事件外,深圳已经出现多起私募基金产品无法兑付问题。“地产工程项目投资风险一般比较大,而且一个产品出现资金缺口,就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没有过硬背景的公司很难承受住这种压力。”深圳一位熟悉私募基金产品的律师指出,投资者追偿一方面可以通过司法渠道,比如项目清算、变现等获得补偿,如果金赛银公司有问题也要承担责任,但是投资者最终能够得到的金额很难说。另外是寄希望于金赛银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融资渡过难关来偿还投资者,目前来看,公司已人去楼空,追偿难度较大。

  相关链接

  专家呼吁关注理财产品风险

  今年下半年,国内资本市场身处“多事之秋”。经历A股前所未有暴跌的股民们尚惊魂未定,理财市场关于企业倒闭、负责人跑路的信息频频出现,不少投资者被迫走上维权索偿之路。

  不久前,曾经号称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资金链断裂,全国约20个省份22万名投资者约430亿元资金遭遇血本无归的局面。

  网贷之家近日提供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P2P网络贷款平台出现跑路或提现困难的公司多达677家。分析认为,很多投资者看重的是这些平台的年化收益率比银行利息高,但P2P平台缺乏监管,部分投资者不够成熟,一不小心掉入了泥潭。

  无论是仍处于舆论关注点的金赛银事件,还是过去的泛亚事件,甚至大量的P2P跑路事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改革转型期,投资者们应该更关注自己的理财风险,依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资产。同时,万一不幸遇上理财产品无法兑付事件,应理智索偿,避免做出违法行为。

  专家表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了解相关知识,包括有什么样的投资品种、其相应的投资风险和回报如何。如果觉得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这么高,投资的相关知识没有那么多,就尽量去买一些低风险、正规的理财产品。

  南方某信托公司风控总监表示,在宏观经济环境尚未转暖的当下,环球巨富事件、金赛银事件、P2P跑路等都不是孤例,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业病态,这一方面需要加大金融监管,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审慎投资,不能偏信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也不要贪图所谓的高利率,而是要认真审查投资条款和风控条款,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要请金融行业的朋友进行把关,如此才能真正对自己的资产负责。(综合)


(责任编辑: 刘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