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数据为6.9%,这是自2009年以来录得的季度GDP增长最低纪录。尽管这一数据距离今年7%的增长目标仅差0.1个百分点,但由于它跌破了7%的整数关口,因此还是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统计局公布这一数据后,市场上再度出现了降准降息的呼声。
降准降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常规手段,在近年来已被频繁使用。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在几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困难时刻,央行通过多次降准降息,向市场大量投放流动性,很快便改变了被动趋势,中国成为国际上较早走出金融危机困局的重要经济体。但是,从去年以来,尽管央行已经多次降准降息,以前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没有重现,这其实已经表明,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原来习惯使用的以宽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已经不见得有效。
在我国旧有的增长模式中,货币宽松是为了配合投资扩张而实行的,但这种投资扩张带来的是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是缺乏可持续性的。最近两年,尽管在稳增长的政策组合拳中也有适度增加投资,但一般都限于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了盲目扩大产能进一步加重转型压力的后果。但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通道并不畅通,这导致通过降准降息释放出来的资金并未按预期流向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其对稳增长所应起到的效果也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事实上,在前期已经多次降准降息后,目前我国的人民币储蓄基准利率已经处于负利率水平,只是由于央行在此之前放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上浮空间,大多银行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之上都将利率有所上浮,这一矛盾才没有凸显出来,但这已经说明,在目前基础上,继续降息的空间已经很小。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负利率的出现将直接损害到民众利益。
GDP破7,表明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不小困难,但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降准降息已经不再是稳增长的灵丹妙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抓紧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通道,让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