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新股中签后再交钱 IPO不抽水了股市果然涨了

2015年11月10日 07:39    来源: 北京晨报    

  IPO又将重启了,但这一次股市没事儿。昨天,红彤彤的股市,让众多投资者将悬着的心放下了。“以往IPO重启一定是大利空,但这一次不提前缴款了。而且,要想打新必须先有股票,相当于增加了场外资金对于股票的需求。所以这股市,跌不了。”券商人士这样乐观地解读IPO新政。

  给大家“上车”机会

  即便如此,部分市场人士还是对已经连涨了3天的股市存有戒心。“如果要大幅高开,大家可就小心了,很可能是利好‘见光死’;如果低开,不要怕,那是市场再给大家一次‘上车’的机会。”还没开盘,某券商营业部的分析师已经开始耐心地给投资者解读市场了。

  9点30分,上证综指以3588.5点低开0.04%。但很快,券商股继续大涨,东兴证券(601198)、方正证券(601901)等一批券商股连续涨停;紧接着,银行股也开始崛起,两市股指迅速被金融股拉高。

  在以金融股为代表的蓝筹股走好的同时,题材股却开始大面积萎靡。昨天上午,深成指和创业板指一度跳水走低。午后,当连涨了多日的券商股开始逐一回落之际,题材股再度回暖。

  截至收盘,沪综指实现四连阳,单日上涨56.85点,报3646.88点,涨幅1.58%;深成指上涨179.89点,报12453.24点,涨幅1.47%;创业板指上涨63.21点,报2724.62点,涨幅为2.37%。昨天,沪深两市共成交13682亿元,继续保持在万亿以上的较高成交规模。

  反弹第二波已激发?

  分析人士表示,此前IPO对市场的抽水效应一直让投资者有所忌惮。在本轮牛市中,A股便多次上演了多家公司集中上市冻结资金数万亿的情况。对于那些想获得打新收益、但苦于资金短缺的投资者而言,只能卖股腾出资金,对市场造成一定的抛压。

  而此次IPO重启后,申购时无需冻结资金,只在中签后再交钱。“这就相当于解放了大量的申购资金,满仓打新也成为可能。”国信证券分析师这样解读此次IPO重启。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昨天表示,由于IPO重启机制改变,带来市场大跌的可能性并不高,这是本周市场总体更积极一些的主要原因。

  巨丰投顾的分析师郭一鸣则认为,随着指数的放量大涨,反弹行情第二波已经激发,市场将在权重股托底下,个股反复展开表演,这也意味着个股的赚钱时刻又将到来。“目前行情下,不要轻易丢掉赚钱筹码。”郭一鸣说。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王洁

  ■相关

  沪股通连续15天净流出

  累计流出超过200亿元

  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王洁)在A股一路高歌的同时,沪股通却已经连续15天净流出,这在沪港通历史上还属首次。

  昨天,沪深股指震荡走高,最终收于3646.88点;香港恒生指数则下跌0.6%,报22726.77点。

  尽管港股走势并不如A股乐观,但沪股通依旧呈现净流出状态。沪港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天15点01分,沪股通净流出12.78亿元,每日额度130亿元剩余142.78亿元,占比109%;截至16点01分,港股通净流入6.5亿元,每日额度105亿元剩余98.50亿元,占比94%。

  值得一提的是,自10月16日以来,沪股通一直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截至昨天收盘,沪股通在15个交易日里已经累计净流出超过200亿元。这样的现象,在沪港通历史上尚属首次。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IPO重启 10只银行股创反弹新高      2015年11月10日
  • · IPO即将重启 沪指站上3600点      2015年11月10日
  • · IPO重启引热议 股民憧憬大盘上4000点      2015年11月10日
  • · 新三板挂牌企业昨升至4000家      2015年11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