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实名制影响双11派件效率?快递:协议件不受影响

2015年11月12日 17:16    来源: 法制晚报     罗晓静

  “买买买!”双11电商大促于今天凌晨结束,然而这场狂欢还没结束,今天的主题转移到快递公司的“送送送”。从今天开始,电商和快递公司迎来送货高峰。快递企业提前做足准备,记者上午探访发现,并未出现“爆仓”的情况。另外,由于促销主要为电商,快递企业与电商签订了服务协议,因此电商快件寄递不受实名制影响。

新特点 快递员提前住在客户附近 能省4小时

 

今早在北三环附近,由于快递件太多,一名京东快递人员累得睡着了

 

  今天上午,法晚记者来到圆通北京朝阳和平里分公司,在现场并没有看到“爆仓”的情况,快递人员有序地进行扫描揽件装车。

  据总经理吴枝法介绍,平日一般是6点40分进港件到位,开始进行分拣派送;9点左右才可完成早班件的分拣工作。而为了应对双11快递量大的情况,“从昨天开始,员工早上5点就到达公司,进行分拣派送,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8点就完成早班件的分拣工作。”

  “没有出现爆仓的情况。”吴枝法说,公司人员储备充足,时间安排合理。把平时需要一次到的快件,用增加频次的办法缓解快递积压的状况。

  而为了应对今年双11快递量大和送货速度要快的问题,快递公司还有了新的招数来应对。

  “10日晚上,我们有一批快递工作人员在位于大兴区的一家婴儿用品公司旁的酒店住下了,提前调试设备。12点之前,快递员就在该公司守候,打好500个快递单,在操作场地现场进行揽收和扫描,然后直接装车发往中转中心,不用再去网点进行揽收操作。”吴枝法说,“主要是省去了网点的环节,在时间上最少能省出4个小时。”

  数据 当日订单达5300余万件 圆通创新纪录

  今早记者在圆通某营业点看到,收件员对寄件人进行实名登记

  截至2015年11月11日24点整,圆通当日全网络订单量达53282550件,成功揽收30587985件,其中订单量和揽收量均创行业最新纪录。

  苏宁方面,在当天开抢的第一个小时内,苏宁全国物流仓库完成分拣出货量达30万件,海外购平台商品售出7.3万件,苏宁在全国30家0点开门营业的苏宁易购云店1小时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平京战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苏宁自提订单与2小时急速达订单大幅增加,截至11月11日当天24点,2小时急速达完成4.9万单的订单量;家电送装一体化的订单量,完成10.5万单。门店自提量占比达到29.7%,全国1600多家门店开放自提。

  法晚记者上午在圆通速递北京朝阳和平里分公司探访时发现,有市民前来发送快件,工作人员看到后,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您带身份证了吗?需要登记一下。”

  准备发快递的王先生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证并作登记。记者在快件单上看到,已经登记了其身份证号。

  王先生告诉法晚记者,看新闻获悉发货需要登记身份证,所以来发货的时候将身份证带在了身上。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个人发快递的都需要出示身份证才可进行办理。

  对于快递实名制方面,今天上午,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总裁相峰表示,大家没必要过多担心双11期间的实名制规定,因为这是由商家促销的活动,它所产生的包裹都是电商促销产生的,快递企业与合作商家都签有服务协议,在签订协议的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工商执照等信息进行认真的核对,所以这些商家是不受实名制影响的。文/记者 罗晓静

  快递公司 当日业务量

  圆通速递 5300余万件

  韵达快递 4160余万件

  中通快递 4000余万件

  快递公司 当日业务量

  申通快递 3900余万件(全网订单)

  百世物流 2200余万件

  快递公司 当日业务量

  天天快递 1500余万件

  全峰快递 1000余万件

  双11当天部分快递公司业务量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