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前10月私募产品发行、清盘量均超2014年

2015年11月23日 08:0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 杨建

  以6月为分水岭,今年A股先是大涨,再是大跌,10月以来市场又开始回暖。伴随市场的调整,私募产品也经历了狂风暴雨式的洗礼。今年1~10月,私募产品的发行、清盘数量都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

  从行业偏好看,医药生物仍是私募最爱。从个股来看,科华生物最受青睐。对于后市,天信投资陈民表示,短期市场在3700点附近依然存在一定的压力,震荡整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未来改革提速、无风险利率下行及引入合规资金进场等利多因素的带动下,突破仅是时间问题。大盘蓝筹股和中小盘成长股都有不错的机会,仅仅是机会多少的问题。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底,2015年国内新成立的私募产品数量达15633只,早已超过2014年全年的发行量。

  而同时,截至2015年10月底,今年以来清盘产品的数量达到了2106只,是2014年的一倍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些产品中有649只产品被提前清算,占总清算数的30.26%,这与今年第二季度的大跌不无关系。

  649只产品提前清算

  对很多私募基金来说,2015年会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年:以6月12日作为分水岭,之前市场大涨,私募产品发行也热。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1~5月私募产品的发行量分别为1528只、1126只、1615只、2676只和2332只,6月单月发行量更是达到2967只;之后,市场大跌,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私募产品发行量也逐步萎缩,7~10月的私募产品发行量分别为1028只、873只、738只和515只。

  同时,由于净值下滑,赎回加剧,市场也见证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私募清盘潮。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今年以来已经有2106只私募产品因清算而退出市场,而2014年全年清算产品数量也不过885只。今年遭遇清算的产品中,有649只产品被提前清算,占到总清算数的30.26%,这与今年第二季度的大跌不无关系。

  融智投资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被提前清算的私募基金数量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基金经理人在大跌来临之前预测市场下跌,提前清算保住上半年收益,大多选择落袋为安;第二,多数基金产品在大跌期间未能幸免于净值大幅回撤,纷纷跌破止损线或清盘线,尤其是加杠杆的基金或者参与了融资融券的基金,触及强制平仓线;第三,一批时运不济的私募产品正好成立于上涨末端,在股指高位入市,结果可想而知。

  10月市场回暖,部分私募产品净值得到了较好恢复。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2015年10月股票策略有3008只产品参与排名,其中,有超过23.64%的股票策略产品表现优异,跑赢了同期沪深300指数。在这些产品中,有4只产品单月净值暴涨超过50%;12只产品净值增长超过40%;32只产品净值增长超过30%;116只产品净值增长超过20%。

  10月自主发行一枝独秀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私募新发产品数量已达到15633只。

  从产品类型来看,10月自主发行产品一枝独秀,有355只,占10月发行产品总量的69%;其次是券商资管发行了86只;期货专户、单账户、公募专户、信托、海外基金、有限合伙分别发行了24只、16只、12只、10只、2只和1只;其他是9只。无疑自主发行已成为私募基金产品成立的主要方式。

  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位私募人士处了解到,自主发行私募产品已成为目前私募界的共识,前期监管层清理配资业务对私募的影响较大,因为一些私募是通过信托渠道发行,旗下的伞形信托及结构化产品在清理配资中难免受到冲击,受此影响私募选择自主发行的意愿更强烈。

  深圳一位私募老总告诉记者,私募自主发行产品首先得到的实惠在于降低成本。以往私募在发行产品时必须借助信托、基金专户、子公司等渠道,按照这种传统发行产品的方式,一般而言,通道和托管费率共约0.7%左右。而私募自主发行产品时,估值、TA(Trade Agent,交易代理)等外包费用一般在0.2%,托管费用约0.1%,所以自主发行产品单是在发行初期就能节约0.4%的费用。

  多数私募老总表示,自主发行产品是大势所趋,不但可以节约部分通道费,也可以提升自身的独立品牌形象,自主发行产品的私募更能体现公司在投资、风控、治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有助于建立并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

  此外,私募自主发行产品投资范围更广,以往私募通过信托渠道发行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的比例不得超过20%,关键是信托账户不能参与定增和网下打新,因此基金管理人发挥投资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私募自主发行产品的投资范围则更广泛,投资自主权大幅提升,操作、持仓也更加灵活。


(责任编辑: 康博 )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