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静待新股压力释放 宜控制仓位

2015年11月28日 07:19    来源: 广州日报    

  龙头券商被查、融资类收益互换叫停、券商自营松绑等因素利空大盘 但难改A股中长期走势

  专题文、表/记者杨欣(署名除外)

  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扩大,预计未来半年利润增速仍呈下降趋势。受多家券商被查、实体经济仍有下行压力等利空因素影响,昨日午后四大股指集体跳水,沪指接连失守3600点、3500点大关,收盘跌逾5%创自8月24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昨天盘后,证监会表示,“融资类收益互换”是证券业协会提出的相关要求,证监会要求券商不得通过有关衍生品给客户融出资金,一些券商的衍生品业务已偏离了本源。

  市场人士认为,券商被查以及不得通过有关衍生品给客户融出资金等举措均是清理违法配资的延续,不会改变A股市场中长期走势。受到打新抽血的压力,预计股指下周将维持震荡整理的趋势,建议投资者近期控制好仓位,在轻仓的情况下捕捉短线超跌后的反弹机会。

  广州日报讯 昨天,受多家券商被查等利空因素影响,沪深两市低开低走,午后四大股指集体跳水,板块题材全线回调,沪指接连失守3600点、3500点大关,创自8月24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截至收盘,沪指跌5.48%,跌199.25点,报3436.30点,创8月24日以来最大跌幅(当天跌幅8.49%);深成指跌805.80点,报11961.70点;创业板跌6.48%,报2649.55点。

  股指自身存在回调需求

  两市1300亿元资金流出

  好股道资金监测数据显示,周五两市资金流出达1300亿元之巨。几家龙头券商被查导致前期领涨龙头券商股全线跌停,引发了各大题材全线调整,业绩暗淡、股价虚高类题材股同样被主力出货,新股集体沉沦。

  不过,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表面上看昨天大跌的导火索是由国信证券等被调查引发券商板块全线大跌造成,实际上,从8月26日见到阶段性低点迄今,不到3个月时间,沪指涨幅接近30%;而创业板的涨幅更是超过60%。个股中,百元股、两百元股,甚至5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获利盘,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都已经接近了阻力位,昨天的回落是在预期之内,只是被券商利空消息激发了而已。

  此外,国家队减仓、券商几千亿元自营盘解禁、券商两融降杠杆、新三板转板、股基仓位达90%大限,这些实质性因素导致场内资金上攻力不从心,最终抵不过市场的抛压。

  技术派人士则认为,创业板昨天一天的跳水已跌至第一支撑位2630点附近,后期如果不能止跌,调整幅度或将扩大至2350点一线。建议投资者关注下周行情的反弹力度,做手中个股的去留操作。而上证指数则短期看看3350点附近能否出现支撑。

  目前区间股指支撑力度强

  投资者应以规避风险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A股将在下周迎来IPO重新开闸后的首批新股到来。广州某私募基金一位市场人士认为,昨天的下跌有非理性成分,投资者还要提防主力的诱空陷阱。不排除主力借三大券商立案调查等利空洗盘,逼散户交出廉价筹码,逼散户打新,这样主力会选择在12月1日新股申购下午企稳拉升,迫使打新资金踏空。

  此外,股指目前已经回到7~8月份平台整理区间的最底部,支撑力度很强,没有继续大幅下跌的理由。因而投资者可利用这次下跌,选择那些业绩优良、市场关注、量价配合不错、股价贴近20日均线的个股操作,如此反而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变亏钱为盈利。

  中信证券市场人士陈慕林则认为,技术上大盘连破2大整数关口,周一还有顺势下探趋势,密切关注3400点下方或附近企稳的机会。建议仓位保持5成内,盘中高抛低吸,耐心等待企稳,急跌后的反弹必然会出现,下周一或周二将是绝佳进场机会。做反弹依然重点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当然,安全点去打新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不过,也有谨慎派人士认为,近期受到新股申购的影响,市场交易量有所萎缩,沪指成交量已经7个交易日未能突破5000亿,两市成交量没有明显放大,投资者观望情绪比较浓。结合去年打新期间两市走势来看,市场在资金冻结最多那天即下周二或周三市场触碰低点的概率较高。短期而言,投资者应以规避风险为主,静待市场企稳,即使捕捉反弹机会,也要严格控制仓位。

  实体经济

  前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利润下降2% 降幅扩大

  广州日报讯 (文/表记者张忠安)国家统计局27日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666亿元,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虽然新兴产业盈利能力维持提升,但短线难抵挡传统产业业绩下滑带来的冲击。预计未来半年,规模工业企业利润依然呈下降趋势。

  1~10月国企盈利不足万亿

  数据显示,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3727.9亿元,同比增长1%;发生主营业务成本769374.2亿元,增长1.1%。实现利润总额48666亿元,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企业资产总计982408.7亿元,同比增长7.3%;负债合计557675.6亿元,增长5.6%。

  国有企业利润仍大幅下滑。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在主要类型规模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080.6亿元,同比下降2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5.3亿元,下降1.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698.7亿元,下降1.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511亿元,增长6.2%。

  另外,今年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95.2亿元,同比下降4.6%,降幅比9月份扩大4.5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表示,与前几个月相比,投资收益、汇兑损失和石油特别收益金等对企业利润波动的影响明显减弱,但产品销售、成本变化等对企业盈利影响明显。其中,今年10月份,生产增长放缓、产品价格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降幅比9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呈现负增长。而成本却攀升,当月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4元,同比上升0.04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合计为7.2元,上升0.18元。

  未来6个月增速或仍走低

  华泰证券分析师张晶认为,经济增长下滑、单位成本上升、上游产业经营恶化等成为10月份全国规模工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张晶还预计,未来6个月工业企业利润或仍然为负增长。

  一方面,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这将拖累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速;另一方面,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的逐渐升温,美元指数进一步走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将进一步下跌。

  预计2016年PPI仍然大幅下跌。因此,张晶预计,2015年11月~2016年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仍然维持下降的局面。

  货币政策

  央行对11家金融机构

  开展1000亿元MLF操作

  广州日报讯 (记者李婧暄)昨日,据央行官方微播消息,11月27日,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11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000亿元,期限6个月,利率3.25%,同时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央行此前公布,2015年10月,对11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055亿元,期限6个月,利率3.35%。10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5955亿元。

  也就是说,央行的操作较10月时的3.35%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根据此前中国央行曾在11月19日下调了分支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7天的SLF利率分别调整为2.75%、3.25%。央行表示,调整旨在加快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探索SLF利率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结合当前流动性形势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

  分析认为,下调相关利率表明央行建立利率走廊机制的尝试愈加明确,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正逆回购招标利率将成为基准利率,加上SLF、SLO、MLF和PSL利率,构成了从短期到长期的利率走廊。其中SLF利率为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封顶,新传导机制开始生效。

  监管行动

  证监会:满足合理需求的

  场外衍生品业务仍可开展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27日表示,近来媒体报道的“融资类收益互换”是证券业协会提出的相关要求。实践中部分证券公司利用收益互换业务实际上演变为一种配资行为,偏离了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本源。为了规范业务,证券业协会根据有关规则对证券公司做出了要求,不得通过场外衍生品业务向客户融出资金,供客户进行交易。一些券商的衍生品业务已经偏离了本源。但是满足客户风险管理等合理需求的场外衍生品业务仍可以正常开展。

  发通知规范涉嫌

  配资的私募资管产品

  张晓军还表示,证监会日前向证监局下发了关于规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涉嫌配资的私募资管产品相关工作的通知,以进一步做好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工作。通知包含四点内容:一是在证券业协会前期摸排的基础上,进一步甄别确定相关私募资管产品;二是明确了需要规范的三类产品的规范标准;三是分类推进清理规范工作,严禁资管产品下设子账户、分账户、虚拟账户,有序规范优先级委托人享受固定收益、劣后级投资人直接参与股票投资的产品;四是持续关注利用一人多户等新型场外配资的风险。

  对于注册制推进的最新进展情况,张晓军表示,目前相关准备工作有序开展,证监会和交易所正在组织研究配套规章和规则,注册制改革将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取向,保护投资,便利融资,把握好改革节奏力度和市场可承受度关系,确保市场稳定运行。

  另外,证监会还对7宗大股东违法违规案件作出处罚。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