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股中签率低至万分之二

2016年01月29日 08:40    来源: 深圳商报     陈燕青

  随着东方时尚昨日公布网上中签率,新规之下的沪深两市中签率等数据也浮出水面。数据显示,深市的3只创业板新股中签率低至0.022%,而沪市的新股东方时尚在实施回拨机制后,网上中签率大幅增至0.073%。总体来看,本轮新股网上中签率大幅低于去年的新股。

  深市中签率仅为以前十分之一

  本周5个交易日均有一只新股供投资者申购。由于新规取消了预缴款,无需再冻结巨额打新资金,这一方面使得新股申购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明显减弱,另一方面也使得新股中签率大幅降低。

  根据统计,去年12月份发行的20余只新股的平均网上中签率约为0.22%,但在无需预先缴款的新规之下,深市的3只新股的网上中签率约为0.022%,仅为此前的十分之一,难怪有投资者慨叹“打新如同买彩票,中签好比中奖。”

  新规之下,机构所给出的申购策略也在发生变化。国泰君安证券中小盘研究团队表示,“无风险”游戏规则下,机构和个人都重在参与,因此不再给出新股申购的推荐顺序。

  昨日,沪市新股东方时尚在回拨机制实施之前,网上发行初步中签率为0.024%,与此前深市3只新股的中签率基本一致;而在回拨机制实施之后,东方时尚的网上中签率大幅增至0.073%。

  高澜股份十万股被弃购

  值得一提的是,高澜节能是此次新规下申购的第一只新股,部分投资者因不熟悉新规、不知如何查询自己是否中签而错失新股。

  从高澜股份公布的数据来看,本次该股网上投资者缴款认购的股份数量为1656.7789万股,缴款认购金额逾2.57亿元;而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10.22万股,放弃认购金额逾158.63万元。一些投资者可能因未注意需缴金额,导致账户中申购新股的款项不够,不得不放弃部分。根据新规,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的股数全部由主承销商包销,高澜股份被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的逾10万股将由其主承销商天风证券全部包销。

  10配售对象被列入黑名单

  近日,为规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及其配售对象的询价与申购行为,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业务规范》的规定,中国证券业协会决定把10个股票配售对象列入黑名单。

  这10个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和机构均在参与2015年11~12月间的新股网下申购过程中违反了相关规定。列入黑名单时间为2016年1月26日至2016年7月25日。

  具体来看,这10家股票配售对象的违规行为主要是,网上网下同时申购和提交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这10家股票配售对象为:新华鑫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中加心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中信建投睿信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东方红京东大数据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机构自营投资账户、其实(人名)自有资金投资账户、王文超自有资金投资账户、赵海月自有资金投资账户、齐立自有资金投资账户、耿国华自有资金投资账户。

  值得一提的是,名单中包括知名牛散赵海月和齐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如赵海月出现在辅仁药业、汇源通信、昌九生化等多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齐立则出现在乐视网去年中报中,以1009.2万股的持股位列其第八大流通股股东。

  新股被爆炒概率仍较大

  对于打新,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为了参与打新而专门购买市值或者增加市值,不一定划算,很有可能因为购买标的的波动,而导致市值出现缩水,进而冲抵打新收益,毕竟新股的中签率太低。

  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表示,新规实施之后,中签率虽大幅降低,但新股上市后仍然将保持活跃,毕竟目前市盈率仍然被控制在23倍以下发行,被爆炒的概率依然较大。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新股弃购 承销商捡漏数百万      2016年01月29日
  • · 今年新股要中签,难度高过买彩票      2016年01月27日
  • · 新规下首只新股中签率仅万分之二      2016年01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