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32岁的中国创业者胡海来说,半年一次的“演示日”是他的团队入选美国硅谷知名企业市场初创加速器Alchemist近一年以来最重要的一天。短短5分钟,他需要用足够漂亮的企业产品展示和商业发展计划,说服在场的数十位顶尖风险投资人,进而赢得百万美元甚至更多的企业融资。
在硅谷,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周都在上演。1月21日,作为首支入驻Alchemist的中国团队,胡海与同伴联合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天枢”企业移动办公系统吸引了当地不少投资人前来询问合作机会。他告诉本报记者,能够站上硅谷孵化器的演示舞台,是所有创业者的梦想,因为这里不仅是强者与强者的竞争,“更可以获得一流的创业心得、技术前瞻、业务合作甚至投资并购的机会。”
美国是企业孵化器诞生的摇篮,也是孵化器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该产业已在优胜劣汰中发展出独特的模式与经验。一般来说,入驻孵化器的初创公司需要将一小部分股权作为代价,换取几万至十几万美元不等的种子投资,其孵化期通常为3个月到1年左右。目前,孵化器种类较多,主流的孵化器既有私营,也有政府支持的;既有依托于大企业的,也有专注于某个产业或科技领域的;既有提供联合办公空间,也有主打创业导师资源,还有大量名牌大学创办的等等。
根据全美企业孵化器联合会一项数据统计结果,经过优质的企业孵化器孵化出的企业,其存活率能达到一半以上。然而另一项数据则表明,孵化毕业的企业如果不能获得加速项目的支持,其在1年内继续保持活跃状态的概率只有20%。因此,企业加速器作为孵化器的一种延伸形态应运而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资深创业讲师拉维·贝拉尼告诉记者,孵化器是指在企业种子期或初创期提供资金及孵化服务,而加速器则是针对成长期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市场份额小,成长期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技术和市场失败风险,所以当大多数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不愿顾及它们时,加速器无疑可以填补产业链上这一环节。
眼下,硅谷地区成功的加速器虽然仅占5%左右,但已成为孵化模式发展的趋势。当记者走访硅谷多家知名孵化空间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强调了“加速器”的重要性。
在山景城先锋路335号,记者见到了硅谷最负盛名的孵化空间Y Combinator(简称YC)的合伙人贾斯汀·简。自2005年创立起,YC已投资1072家企业,总市值超过650亿美元,当中走出过旅行住宿租赁Airbnb、云存储Dropbox等“硅谷神话”,甚至有多家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谈起成功经验,简介绍说,首先注重校友文化,即通过校友机制,年轻的团队能与成功的前辈交流与合作,同一批孵化企业之间也能良性互补,发挥集群效应。另外,拥有众多成功企业家作为导师也是引来创业者“朝拜”的主要原因。曾以种子投资为主的YC还在不断创新,近期刚宣布一项面向一批成功企业后期阶段投资的总额达7亿美元的基金计划。此外,YC也在中国市场积极寻找投资机会,目前只投资了一家叫做渡鸦科技的中国小微科技公司。
“500初创”(500 Startups)是硅谷另一家知名种子基金,也是硅谷最具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创业加速器。虽仅成立5年多,但该平台已投资并孵化超过1500家公司,涉及50多个国家,基金管理规模约2.05亿美元。创始人戴夫·麦克卢尔向记者介绍,成功的关键离不开平台聚集的数百位导师,注重合投项目,同时采用小额投资与增量投资相结合的策略。他们喜欢投资有国际化思维的创业者,还注重网络营销。其盈利方式较为多元,包括基金管理费、加速器企业费、会议活动组织费等。
近年来,美国孵化器产业也不断涌现国际竞争者。由中国中关村发展集团设立的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就是这样一家融合孵化、投资、办公租赁等功能的孵化空间。该中心负责人罗炜告诉记者,其目标是打造有别于硅谷主流的孵化空间,开创“基金+孵化器”创新生态型模式,提供跨境增值服务,并有助于加快中美创新交流与合作。不过他坦言,尽管美国孵化器产业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同时缺乏政府引导,该国孵化器产业基本处于“散漫性”发展,更不利于快速形成产业集群,产生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而对于众多梦想进入美国孵化的海外创业者而言,以下几点忠告尤为重要:一是在美国接受销售、市场方面培训拓展国内市场时可能水土不服;二是美国的投资机构更愿意投资业务在美国的企业;三是较之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国对海外创业者的开放度仍过于保守,譬如签证问题就常常成为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