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资了望台
□刘思恩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股票,谈到B股,他们都说:唉,那些玩意儿波动太小,没A股好玩啊!我很惊讶,B股这种波动率还算小吗?过去二十多年可以说年年有大波段,折腾起来都比普通的生意刺激多了。当然做贸易、做期货、炒房子的人都是借钱加杠杆的,现在炒股不大敢用杠杆放大,买B股也没合法工具放大。要客观评论一个市场波动大不大,大家都要用同样投资杠杆倍数说事。
B股在过去一年多的两波行情里,走得一点都不比A股差,甚至有时还有点引领A股的意思。即便在2009到2014年这段比较冷淡的行情里,每年做一到两次买卖也是差价很大的。当然相比高市盈率、高换手率的A股,每年如果只做两个回合的交易,很多职业股民和机构交易者恐怕要憋坏了。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有多少生意需要把你的资本每个季度、每月甚至每周都满仓倒腾一遍的?古代粮商在丰年低价屯粮,灾年卖出,周期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三年。现代社会物资流转速度加快,但一个复杂点的大件商品从购买原料到生产再到销售,也至少要几个月时间。利用几个月的供求关系变化去低买高卖赚差价,是可以理解的经商之道,但是利用两三天的供求关系变化去买卖证券赚差价,那就是企图证明市场中的同行们都比自己笨,自己能把股市变成印钞机提款机。
比如现在的股市,成交量是去年上半年热闹牛市的两成左右,考虑到扩容因素,几乎和2014年上半年行情启动前差不多了。这个成交量下,我觉得买个满仓然后一年里不赚个20%以上就不动,是一种守株待兔的好策略;反之,卖个精光,直到基本面出现明显好转、或者等坏得不能再坏的利空都出尽了,你再入场,也是蛮不错的方案。至于成交量极度萎缩的时候,到底该重仓还是轻仓,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非要找出一个正确答案,那只能证明你是个不成熟的投资者。人弃我取、提前布局是投资智慧,但追涨杀跌、趋炎附势也是长盛不衰的人生智慧。赚不到钱、赚钱慢,其实对证券投机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风险,老股民应该心有戚戚。
不管怎么说,在这么小的成交量下,天天看盘、天天写总结、天天判断是底部还是会继续恶化崩盘、天天做买卖交易,这就是走火入魔、神智不大正常的行为了。偏偏这种人,我们的A股市场上还挺多。证券从业人员天天要上班,要打卡考勤。但股票市场并没有考勤机,并没强迫谁每天做几笔交易。
我的行情软件里可以看到上证指数的年K线,从1992年开始。我回顾一下这24年,单边牛市有5年,上下影线比较长的震荡市有7年,其他12年都是单边熊市或者K线实体很小的牛皮市。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其实值得频繁来回操作的只有上下波动较大的震荡市。换言之,有一半以上的年景里,你在股市里上上下下搏杀,其实是在做徒劳的挣扎,白白贡献交易费用。
对专业证券投资人员来说,不做股票的时间里,并不是闲着没事干。好多不适合玩股票的年份里,很适合投资债券、分级基金A端等标的,甚至工具运用得好,收益也不比股票小。比如2011的股票熊市里,曾出现过短短两三个月的债券危机然后大反攻,如果工具用得好,一个季度靠债券和债基赚一两个涨停不是难事。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股票走势让人打瞌睡,但这时债券又是一波让人心动的大牛市,用好杠杆或选好债基的投资者,又可以大赚一笔。
再极端一点,其实持有半年甚至一年现金,也是不错的方案。2016年初,如果怕股市还有坏消息,又不屑于债市那种3%、4%的年化收益,对飙升一年的房价也看不惯的人,完全可以持现金等待。结果到了春节前一看,无为而治一个月的人等于给自己发了个大红包。人类的证券投机史上,有过很多次持现金就可以战胜周围大多数投资者的案例,这个周期,有时是几个月,偶尔也可能是几年。
投机市场上,懒惰者成功的故事,其实不比勤奋者的发家史少,只是前者实在太低调太懒惰了,以至于他们的故事无法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