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无不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没有思想解放,中国改革寸步难行!回顾改革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确立,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我们经历了五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在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中,能够突破禁锢、开拓前进,靠的都是解放思想,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两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利益固化的国内现实,笔者认为,必须以解放思想推动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
是解放生产力
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解放生产力。 解放思想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不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以制度供给为核心,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解放思想必须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努力实现长期稳定增长。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发挥巨大作用。
供给侧改革破局的关键点在于创新和创造
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是解放思想,任何的创新和创造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摆脱偏见和无知;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开拓人的思维和认识。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发展经济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供给侧改革可以说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是党中央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的一剂良药,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的过程从来就是艰难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如此。供给侧改革要勇敢地闯,勇敢地试,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以往政策思维的逆转性变革,也是开拓创新的改革先导。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充分说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创新思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才能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实现长期稳定增长。我们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系《改革内参》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