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下银行网络商城几乎成为了各大银行的标配,但并非所有银行电商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一些银行电商平台上,许多商品无人问津,成交量为零。另一个较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目前银行均采用第三方入驻的形式进行商品售卖,也就是说,银行只能保证经销商的合规,却并不直接对商品质量负责。
3月1日,“电商大佬”京东集团发布了2015年全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全年交易总额达到4627亿元,同比增长78%。然而,根据工商银行融e购发布的数据,“融e购”2015年交易额超过了8700亿元,几乎是京东的2倍。
不可否认,银行系电商的“战斗力”不可小觑。2012年6月,建行“善融商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首个银行系电商。紧随其后,交行“交博汇”、农行“e商管家”、中行“中银易商”、工行“融e购”快马加鞭,陆续上线,一时间银行系电商跑马圈地。
然而,三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些电商中,有的已经销声匿迹,有的却在与传统电商一较高下。
银行跨界第二步
在大资管、投贷联动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业务实现第一步跨界之后,银行开始进入实体经济、与非金融业务结合,加速第二步跨界。
“通常情况下,广告费、会员费、增值服务等收费项目是不少电商开放平台主要的盈利模式,业界大部分主流电商仍向商户收取年费及占成交额5%至10%不等的佣金,营销服务费用是大头,这些费用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一位在“融e购”开店的家纺类企业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融e购”一直对入驻商户免费,“我们不仅能在‘融e购’上进行商品销售,最重要的是我们因此将可能获得贷款优先权,以我们每个月的流水记录作为凭证,获取银行的无担保贷款,随贷随用,非常方便。”
事实上,随着电子商务的火爆,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电商平台已经全部上线之外,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相继推出电商战略平台,而中信银行则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谋划跨境电商领域;城商行方面,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大连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等也都在电商领域有所布局。
大部分银行做电商的价值在于通过电商平台把商户、客户两端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并提供支付、融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然而,一位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系电商在物流、信息流方面依然存在“短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认为,“三流”如何打通一直是个难点。
普华永道业务总监秦政持相似观点,“如果银行在信息流和物流上面没有明确的业务模式和相应的投入,势必会影响银行开展电商业务的当初期望。”
对于银行系电商的前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坦言,“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破题,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继续借助‘互联网+金融’,从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平台合作、O2O模式以及利用互联网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创新路径、模式和体制机制,促进相互间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金融打造成为经营转型和业务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金融向多元化、特色化、普惠化的方向发展。”
也非轻松之举
据记者了解,银行涉足电商领域主要有B2C和B2B+B2C两种模式。B2C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个人消费者,这类银行系电商平台中,数码产品、家具电器、食品饮料、奢侈品等产品一应俱全;B2B+B2C的模式,以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为代表,经审核通过的企业供应商在平台上进行商品发布、在线交易、供应链融资等,而采购商也可在平台上进行批量采购,发布求购信息以及申请融资贷款。
在银行系电商中,“融e购”和“善融商务”业绩较为突出。以产品供应端作为参考指标,目前融e购和善融商务的的产品类型包括食品、电器、个护、男装、艺术礼品、黄金等,产品种类非常齐全。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名商、名品、名店”为主打特色的“融e购”2015年交易额超过8700亿元,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人。
线下网点是银行系电商发展的落地根基,也是其有别于其他纯线上互联网企业的最大优势。庞大的网点数量以及海量的信息数据一直被认为是工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优势,这也被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视为“内在优势和软实力,能带给客户有工行特色的体验”。
当然,随着电商市场的高速发展,大浪淘沙,银行系电商阵营也在发生着变化。早在2013年兴业银行就关闭了其信用卡网上分期商城;同年年底,民生电商董事长尹龙宣布闪辞。
除此之外,曾刚认为城商行等中小银行不一定要自建电商平台,可以尝试与互联网合作,以此方式来打通渠道,增加客户的黏性。
事实确实如此。广东南海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搭建B2C电商平台投入巨大,管理复杂,但限于自身个人客户存量没有全国性银行众多等原因,往往销售额并不理想,盈利前景不明朗。中小银行可以考虑在B2B的实物商城有一定基础时,基于社区银行定位,发展社区020生活商城模式,将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
普华永道中国区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也认为,银行选择垂直行业或细分市场的模式发展电商可能更有优势。
当然,无论是哪种模式,最终银行做电商要带动的是其金融渗透效应。银行系电商平台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银行信用做背书,并且银行在支付环节能更为便捷地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附加的金融服务。商家和消费者使用银行的金融服务越频繁,银行系电商竞争优势就会越凸显。
盯上跨境“肥肉”
当前,随着海淘风靡,跨境电商业务规模持续增长,跨境电商平台阵营中也出现了银行系电商的身影。面对蓝海,有能力者都取一瓢饮。
从2015年开始,工行“融e购”上线了多家跨境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家跨境馆上线,覆盖国家包括加拿大、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
“银行系电商进军跨境商贸领域的意图逐渐清晰。”前述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由于平台上的海外商户来自银行境外机构客户,该平台成为境外分行拓展业务、增强客户黏性的抓手;另一方面,银行也可借此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征信来源。
支付,是整个跨境电商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深谙此道的银行来说,这块新业务自然不会错过。
“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金融机构参与跨境电商主要包括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与电商平台直接合作、银行自营电商三种。”前述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电商平台直接合作的业务量不多,银行在自营电商领域做过一些尝试,但收效并不理想,与其直接在电商领域竞争,不如回归银行的优势为电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来说,在跨境支付、结算等方面能提供的服务与银行基本等同。“但银行在跨境结算渠道的优势较为明显,我们与银行之间是竞合的关系。”
不过,浦发银行贸易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杨斌认为,相比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更能够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融资需求。如果通过银企直连对接,可以直接为平台上的商户配套供应链上下游融资。跨境电商在采购中与生产制造型企业差别显著,跨境电商是纯贸易型的,相应的融资需求特点是短期和快速。
目前在整个跨境贸易中,B2C还比较低,只有占比不到10%的比例。但随着“天猫国际”、“全球购”等电商的推出,中国的海淘市场前景仍非常可观。相信伴随着电商业务的发展,也将衍生出更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
互联网时代银行要如何破局?姜建清认为,银行互联网金融应具有突出的信用特征。其次,银行应依托在大数据挖掘上具有的优势和潜力,运用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打造经营新模式,使改善服务和风险管理有无限可能。第三,银行要利用遍布境内境外、联通线上线下的网络布局新优势,为客户带来现代化金融服务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