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补贴等往往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建立时的动作,但专车市场似乎在补贴方面刹不住车了,原因就是 C2C的模式很难建立起品牌认知。3月18日,罗兰贝格发布的《中国专车市场分析报告》暗示了这一点。报告指出,以C2C模式为主的专车平台出于现金流压力,主动下降了补贴力度,司机出车活跃度降低,引发了平台车辆供应端的潜在风险。
但这还不是关键之处。报告还针对专车市场运营模式得出结论,私家车加盟的C2C模式面临挑战和变数。相比,神州专车拥有全自营车队,客户留存率和增速都较高。这么看,罗兰贝格更支持B2C的专车模式,对C2C 保持谨慎态度。其实,不仅是专车服务市场,互联网行业里,B2C和C2C在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论。
长期看,支持B2C模式的声音更大一些,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C2C的品牌忠诚度是缺失的,B2C更容易形成口碑
品牌就是与用户建立起较强连接、黏性和忠诚度,保持较高的活跃度,除了知名度外,还要有差异化的价值和独特的品牌定位。显然,按罗兰贝格的报告,专车满足的是服务升级需求,对出租车、私家车、黑车存在刚性替换和升级需求。所以,出行服务品牌应该定义为新经济品牌,而新经济品牌有一个明显的特性,通过补贴、海量广告投放等爆发式手段,积攒海量用户,随后,降低补贴,以产品服务体验来沉淀用户。
问题来了,滴滴、Uber等私家车加盟为主的C2C模式,通过烧补贴和广告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并不强。即使C2C模式的品牌引爆力足够强,但严格来说,品牌认知是缺失的。当下,大规模的补贴战再度燃起,原因就是用户对出行服务缺乏“忠诚度”,价格决定了订单和流向,除了价格因素外,品牌在其中几乎没发挥作用。
而真正的品牌应该是找到消费者心智中的独特定位,用大规模广告饱和攻击,撕开口子后,占领消费者的心智。神州专车的B2C自营模式就符合这一点,一开始也通过“充100送100”的优惠政策来吸用户,随后在中高端商务用户群中,形成了高品质的服务口碑。由于是专业司机、专业车辆,更能提供标准化的统一服务,所以在一些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群中,拥有极高的忠诚度。而有了品牌,才能避免掉进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陷阱里。
二是,B2C在更多的领域被证明更符合趋势
不仅是专车服务市场,在电商、二手车、跨境电商、生鲜、物流配送等领域,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交锋。C2C的轻资产模式,更容易导入市场,进入门槛低,能更快速的成长和扩张,但在竞争的后半段,B2C模式后劲更足,更容易占据上风。原因是C2C模式对价值链的控制较弱,在产品和服务体验上很难提升,相比,B2C 模式稳扎稳打,体量和加速度慢,但却很容易建立护城河。
专车市场也必然符合这一商业逻辑。根据罗兰贝格的分析,B2C模式的神州专车在差异化定位上更具竞争力。最近,神州专车推出的孕妈专车细分服务,之前主打的安全、高品质出行的场景关键词,紧盯的商务和高端出行市场,以及口碑极好的接送机服务和170虚拟号码对隐私的保护。这些服务没有“专业司机、专车车辆”的B2C自营模式的支撑,根本无法推行。试想,私家车为主的C2C模式会推吗?很难!
也就是说,短期抢市场,C2C模式胜,长期留存用户,形成品牌和口碑,B2C模式就是终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比如电商行业里,京东是 B2C模式,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核心竞争力是采销和供应链,持续降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打的是品质消费牌。而天猫体量要远比京东大,但由于不掌控商品采购和供应链,长期内会成为短板。当然,阿里入股苏宁,投资日日顺,以及在超市百货上已经开始走B2C模式,也是对B2C模式态度上的转变。
三是,专车B2C模式更具备合规性
罗兰贝格之所以“唱空”专车C2C模式,另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出自对政策监管的考虑。报告认为,2015年出台的新规对专车车辆性质、从业资格、运营主体与运营规范进行了严格规定,定位专车服务为中高端,与巡游出租车服务差异化经营。新规的实施预计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私家车加盟的C2C模式,面临较大的政策与监管风险。
总体来看,同质化、补贴战和价格竞争,是很难成为一家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盈利能力的公司的。C2C模式的补贴没法停止,根本在于用户只对价格感冒,无法形成服务黏性和口碑,结果可能会陷入一个“来回拉锯”的死循环中。所以,这里也建议所有专车服务平台都要思考一下,流量与补贴过后,是否强化和放大了用户心智中的品牌认知,是否沉淀下了用户,否则争来争去,在原地踏步,是不是资源的一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