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市公司董秘从何而来?

2016年06月19日 07:25    来源: 证券时报     唐林明 资深财务顾问 原为上市公司董秘

  从中介机构中挑选董秘人选,是众多民企寻找千里马的惯用方式。

  要了解上市公司董秘的来源渠道,其实很简单,因为上市公司董监高管信息均公开透明,可以进行统计归类。这里笔者只想按自己的理解方式,做个简单分类。

  首先,主板公司董秘主要是企业内部培养和提拔。因为主板公司上市时间相对较早,且国企较多,那时董秘从内部其他岗位提拔,多为投资部、行政部、财务部或者法律事务部等部门负责人或者分管领导转行而来。

  中国大多数国企,自有其稳定的生态链,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受限于国企用人机制的惯性,从外部引入高级管理人员的机制虽存在,但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启动过。

  不是国企的门槛有多高,而是国企对人才评价方式与“自由身”董秘的诉求有较大冲突。因此对很多有职业选择的自由人而言,进入国企体制一些岗位成了“鸡肋”(此处不谈职务权力寻租收益的问题),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国企中“有味”的岗位一定蕴含着与收入不对等的职业风险。

  其次,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中,国企比例相对较低,这些板块的董秘又是从何而来呢?

  (一)两板块中的国企董秘来源渠道与主板市场差不多,但其性质与主板主场有一些差异。主板国企的母公司或者企业集团,一般都直属各级国资委或政府投资平台;中小板国企一般是企业集团中的一个分项业务平台,不直接受地方国资管理部门管辖,由此带来了董秘聘用机制的不同。中小板国企中的董秘来源相对多样化,从市场中补充了一批有丰富经验的董秘。由于体制带来的“空降部队”难以着陆等因素,因此总体数量有限,仍主要由内部循环和培养。

  (二)中小板中的另一股重要力量——民企,是市场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其董秘来源基本为市场机制聘选而来,方向主要有四个:一是企业内部的培养;二是国企“人才孵化器”孵化而来;三是中介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四是公司PE类股东向公司推荐董秘人选。还有一类是职业董秘的流动,仍没形成主流,现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渠道。

  第三,中介机构从业者转型成为董秘。中介机构从业者转化,现已成为众多企业选择董秘的重要来源。董秘的专业背景要求与中介机构中投行人员、会计师、律师等从业人员有很多的相关性、相似性,从这些中介机构中挑选董秘人选,也是众多民企寻找千里马的方式。

  这里有一个疑问,保荐机构的投行人员为什么会选择到企业中来呢?

  在中国发行体制改革实施保荐制后,券商中的保荐代表人(下称“保代”)身价倍增。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筹备上市企业较多;另一方面因为保荐机构拥有保代最低人数的规定,一个IPO或重组项目必须有两位具有保荐资格的保代签字,且不能同时保荐两个项目,由此迅速提升了保代身份的含金量,就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曾经一度身价比明星更甚,还出现过专门靠“转会费”生财的保代。不过,上述故事仅限于部分保荐代表人。即使一些保代取得资格,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作为“项目主办”签署过项目,资格也面临失效风险。前些年,保代考试比公务员考试难,很多屡试不中,便谋生退意。

  随着企业上市热潮的兴起,保荐代表人越来越多,监管机构不断扩编保荐代表人队伍,不断稀释保代资格的含金量。于是一些未取得保代资质的投行人员逐渐转型,寻找一些有竞争优势、有细分行业龙头地位、有IPO动力的企业,加入董秘队伍,实现“曲线救国”之路。

  对“含金量”颇高的保荐代表人来说,可能好日子到头了。如果实施发行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保荐代表人资格将不再是“金饭碗”的代名词。一大批正埋头苦学的投行队伍“苦力”们,不用再朝保荐代表资格去奔了,可能会促使一大批投行队伍中的年青人选择到企业,董秘、证代、投资总监等岗位。(唐林明 资深财务顾问,原为上市公司董秘)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