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恒大频频举牌引发A股概念股“暴动”,许家印称2020年总资产要达到3万亿

2016年08月16日 09:49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今年年初,深圳神秘商人姚振华频频主导“宝能系”举牌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科”,000002.SZ),迅速以近400亿的巨资增持万科股权至22.45%,顺理成章地替代华润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用时仅5个月,后又合计增持万科股票至25.40%,逼近了30%的强制要约收购红线。

  就在万科、宝能、华润等多方纷争呈现胶着状态时,与王石眼中“野蛮人”形象和出身截然不同,而且同属地产行业“豪门”的中国恒大集团(下称“恒大”,03333.HK)率其旗下公司全面在A股市场强势扫货:购入5%万科A股;多次强势举牌廊坊发展;其旗下恒大地产和恒大人寿还出现在宝鹰股份、金科股份、金螳螂等1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10大流通股东名单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恒大概念股”现象。

  8月9日,万科发布公告称,恒大持有万科A的股份数已达到5%。当天恒大也发布公告,宣布将2016年销售目标上调至3000亿元,较原目标2000亿大增50%,较2015年2013.4亿实际销售额大幅提升49%。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追踪调查发现,多年来,恒大掌门人许家印以激进的方式大手笔拿地,已经全面赶超万科。同时在多个产业版图强势布局,已经形成了包括地产、金融、互联网、体育、文化、健康、旅游、农牧等八大产业版图在内的商业帝国。许家印宣称,到2020年恒大要实现总资产3万亿元,其中地产销售达6000亿元的目标。

  恒大概念股集体“暴动”, 已有浮盈约70亿元

  近日,A股市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红”非“恒大概念股”莫属。今年8月4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恒大公告,其透过附属公司在A股市场上收购约5.16亿股万科A股,占万科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68%,总代价约为91.1亿元人民币,收购成本为17.63元/股。之后,根据万科8月9日公告,恒大持有万科A 的股份数已达到5%。

  恒大系举牌万科事件成为重磅消息迅速激活A股市场。

  8月7日晚正值周日,廊坊发展公告,恒大地产第3次举牌,其持股比例已上升至15%,今年4月份,恒大地产首度举牌廊坊发展后,又于7月27日至29日完成两度举牌,持有其3801.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达到10%。

  关于宝鹰股份,恒大拟定增认购其6.4998亿元股份,届时,恒大的持股比例将由1.83%提升至6.25%,成为宝鹰股份的重要股东。

  另外恒大又花费36.1亿买下了嘉凯城52.78%的股份。8月1日晚间,嘉凯城发布公告,原国有股东浙商集团、杭钢集团和国大集团将持有52.78%的股权转让给恒大地产的过户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成。

  因此,经过8月6日和7日一个周末的发酵,8月8日A股一开盘,在恒大频频举牌A股公司的重磅消息刺激下,恒大概念股集体上涨,已连续上涨近40%的廊坊发展快速涨停,嘉凯城收出第3个涨停;恒大人寿持股4.35%的粤宏远涨停,其持股3.64%的腾达建设也同样以涨停报收;万科A盘中冲击涨停,收盘涨幅达4.39%,宝鹰股份等其余恒大概念股也不同程度上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研究发现,今年一季度开始,恒大加快了在A股市场的布局,主要以投资房地产、电气设备、建筑装饰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主,许家印用中国恒大及恒大人寿两个平台买入了13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涉及房地产、旅游、游戏、风电等多个行业。

  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发现,截至发稿为止,来势汹汹的恒大已砸向A股市场164亿元,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是通过旗下成立仅半年多的保险平台恒大人寿持有的。以8月9日收盘价计算,其总计持有股市值已达233亿元,有3家公司在买入后还获得现金分红,整体来看,“恒大系”投资A股已有浮盈约70亿元。

  全面超越万科,目标瞄准6000亿

  今年6月26日,许家印称,恒大已进入“多元+规模+品牌”的发展战略阶段,正在实施“夯实基础多元发展”的第7个“3年计划”,到2020年,总资产将超3万亿,地产年销售规模超6000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阅恒大与万科多年来的公开资料发现,许家印关于恒大2020年总资产3万亿的“豪言壮语”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时的表达。其实,在多年来与万科的捉对拼杀中,曾经“落后万科一大截”的恒大已经在悄悄缩小差距,甚至有些年份实现了迎头超越。

  2008年,万科和恒大的地产业务合同销售额分别为478.7亿和60.3亿,恒大的销售规模只是万科的1/12。

  7年之后的2015年,恒大与万科的差距已显著缩小,以合同销售额计算,万科与恒大分别为2614.7亿和2013.4亿,恒大的合同销售额已是万科的77%了。

  据恒大财报显示,今年前7个月,恒大的合同销售额已达1848亿,逼近2000亿,恒大将2016年的目标调高至3000万,较原目标2000亿大增50%。而同期万科的销售额为2175亿,恒大的销售额占到万科的85%,恒大与万科的差距又进一步在缩小。

  在净利润方面,恒大优势显现。2008年,恒大净利润只有6个亿,仅为万科40亿净利润的15%;2010年、2011年和2014年3年,绝处逢生的恒大净利润分别达到75.9亿、113.8亿和180亿,均超过万科这3年的净利润72.8亿、96.2亿和157.5亿;2015年,恒大净利润升至173.4亿元,万科为181亿元,两者差距只有7.6亿元。

  另外,恒大的公开报告认为,他们坚持一贯的“立即开发、快速建设、大规模开发、快速销售,快速周转”的高周转开发模式,截至去年底,恒大在建项目330个,在建工程面积5861.8万平方米;2015年新开工面积4255.6万平方米,新开盘项目81个,在售项目357个;2015年竣工面积2528.8万平方米。

  恒大在地产方面的主要数据早已全面超越万科,同期万科A的财报数据是:2015年万科的总资产6113亿;万科持有货币资金人民币531.8亿元;在建项目权益建筑面积合计约3147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为2127万平方米、实际竣工面积为1672万平方米。

  据专业人士称,恒大快速发展的“秘诀”是许家印敢拿地,许家印从王石“地产拐点论”的相反逻辑出发,一直看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地“跑马圈地”,成为中国“地王”。据公开财报显示,2009年末,恒大的土地储备面积已高达5500万平方米,到2010年末接近1亿平方米,2015年末达到1.56亿平方米,这个数量是万科的两倍多。

  多元化的商业帝国版图

  恒大系公司以强悍的手法在A股市场不断举牌、“攻城略地”,不仅火爆了一批“恒大概念股”,而且还让许家印一手打造、逆势扩张和快速崛起的恒大商业帝国版图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恒大官网显示,恒大的商业帝国版图共分为八大产业板块,分别是地产、金融、互联网、体育、文化、健康、旅游和农牧。

  记者了解到,恒大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了这种多元化发展的步伐,但是直到今年6月16日,在恒大的股东大会上,才通过了公司的更名议案。在这次股东大会上,不仅仅局限于地产业的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更精准地囊括了恒大的多产业格局。

  据悉,2013年前后,恒大开始了多元化的商业布局。从最初的文娱到影视和体育,再到后来迅速切入大健康、快速消费、金融和互联网产业,短短数年时间,恒大就凭借惊人的勇气和强大的资本力量构建起了庞大的商业版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在江苏启东采访过恒大的海上威尼斯项目,这是恒大在启东海边圈地建造的一个巨无霸项目,它集酒店、会议、饮食、娱乐、运动、保健与商业于一体。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8967.9亩,总建筑面积为1195.7万平方米,再加上周边配套的非建设用地面积5262亩,其总建筑面积为1515万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恒大再造一座城”,大得让人咋舌。

  一位资深股民称,恒大通过多元化扩张攻城略地的同时,还通过频繁的资本运作,拥有了多个资本运作平台,不仅包括集团本身具有的中国恒大,还有恒大最近在二级市场通过举牌和并购得来的资本平台,另外还有通过一级市场发行形成的资本平台,恒大因此聚拢了多个上市平台,包括恒大健康、恒腾网络、嘉凯城、恒大淘宝、恒大文化等,最近恒大又举牌万科,引起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从而让“恒大概念股”和庞大的恒大系资本运作平台浮出水面。

  许家印提出了“三二”目标和“三高一轻”的运作思路,实现做实、做大、做强八大产业的目的。“三二”目标是指,2016年恒大要实现地产销售额3000亿和集团总资产2万亿的目标。许家印称,“ 2015年恒大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已形成,今年不再进入新的产业,要把目前的八大产业一个个做实、做强、做大,尤其是金融集团要争取达到1万亿的资产规模。”

  许家印列出了“三高一轻”的发展思路。所谓“三高”是指高杠杆、高周转和高收益。他说,“房地产本身就是高杠杆行业,没有高杠杆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高周转是指恒大从拿地到开盘6个月,最快4个月实现开盘,快速开发、快速销售和快速回笼资金;高收益是指恒大为民生地产,客户群是普通老百姓,满足刚需,但是社区配套设施、园林环境、建筑立面包括装修标准,所用材料要豪宅标准,所以恒大才敢实施‘无理由退房’,在此基础上,坚持实现高收益。”

  “一轻”是指轻资产运营。如何将重资产变为轻资产?许家印称,在房地产库存方面,要特别注意科学合理安排推货节奏,注意车库和商业不要持有太多。现在电商对传统商业冲击非常大,大商业不好做,收购项目时就要注意,自持物业太多的项目要谨慎,否则会积压很多资金。

  一位业内人士称,恒大以地产为主业、多元化快速发展产业推进逻辑的背后,是许家印缔造庞大商业帝国的蓬勃雄心。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