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行或将慎用降准降息工具

专家称,积极财政政策配合稳健货币政策才是重要政策选择
2016年09月01日 07:1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莫 林远 实习生 黄钟钡

  8月多项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多家机构预测,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或比上月略有下降。有分析认为,持续的低通胀环境或为货币政策宽松打开一定空间。

  不过,更多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意味着重心仍在维持资金面平稳格局,并避免释放过多宽松信号,货币政策实质仍将保持稳健。与此同时,在通缩压力以及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单靠货币政策很难实现经济复苏,财政政策在这时起到的作用更大。

  分歧 低通胀是否打开宽松空间

  商务部公布的周频农产品价格指数显示,8月前三周,蔬菜、蛋类价格有所上涨,水产品、禽类价格指数小幅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农副产品数据,经过初步测算,8月中、上旬主要食品价格环比上涨、持平、下降的种类分别占比43%、20%、37%,整体呈环比上涨趋势。猪肉价格环比下降明显,主要猪肉价格降幅在-0.8%到-0.6%之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综合参考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已公布数据进行测算,预计8月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在0.1%到0.6%;由于去年8月食品价格环比涨幅高达1.6%,使得今年同期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下降至1.8%到2.1%左右,涨幅比上个月明显收窄。综合判断,2016年8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5%至1.9%之间,取中值为1.7%,比上个月略微下降。

  国金证券、平安证券等机构研报也均指出,8月CPI预计延续温和回落的势头,同比涨幅约在1.7%左右,后续物价大概率仍将维持低位,三季度将是全年低点。

  有专家分析指出,虽然目前宏观政策的主调是调控的着力点逐步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但如果没有一定适度流动性宽松有力的货币条件,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难以实施的,所以货币政策仍有非常大的空间。存准率尽管经过了去年五次以上的下调,但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一个水平,即16%到17%。目前大部分经济领域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和通缩无忧,这些都为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此前公布的7月信贷数据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新增4636亿元,不仅同比少增1.01万亿元,而且环比6月1.38万亿元的增量也大幅下降。虽然7月贷款萎缩符合季节规律,央行官方也称“属正常波动”,不过金融数据的下滑仍然使不少人士预期,货币政策有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变化来相机而动,这其中不排除降准工具的使用。

  风向 避免释放过强宽松信号

  虽然低通胀为货币宽松打开了一定空间,不过,目前市场的主流观点认为,央行对降准工具的使用仍然会比较谨慎。

  央行日前重启14天逆回购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实际上,央行上次进行14天期逆回购还要追溯至今年2月初。从历史上看,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主要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对跨节资金的临时性需求,通常在春节及“十一”长假前开展。国泰君安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指出,重启14天期逆回购是为了更好地平稳机构流动性预期以及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意在稳定流动性预期和避免释放过于明显的宽松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表示,央行充分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保证市场流动性充裕。14天逆回购让市场多了一个选择,推出14天逆回购有利于整个市场发展和流动性的充足。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重启14天逆回购意味着央行更倾向于通过SLF、MLF以及逆回购这样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来调节市场流动性,降息降准的可能性在下降。另外,重启14天逆回购也有稳定市场利率的考虑,今年以来市场利率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利率下行太快有可能加大资本外流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8月26日,在全球央行杰克逊霍尔年会上,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最近几个月以来,再次加息的理由已经增强,市场人士分析称,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年内加息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而美联储一旦再次加息,将对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的资本流动产生巨大压力,从而也会对国内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招商证券研报就指出,央行货币政策的取向并不取决于当前通胀的走势更取决于预期的变化。此外,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分析为何慎用降准工具。汇率和资产价格仍是央行采用其他货币工具,延后降准时点的主要顾虑。

  应对 货币与财政政策需要联手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已有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常都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多,使涌向商品的货币大量增加,造成价格持续上涨,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通常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持续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以至于经济衰退。因此,单靠货币政策难以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杨驰也表示,货币政策的效用正在逐步递减,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刺激经济的效果不明显。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对记者坦言,在经济下行期,实体企业经营风险上升,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降低风险偏好“惜贷”实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向金融体系“大水漫灌”般的注入流动性实际上是无效的。这种货币传导机制的不畅通实际上也是经济恢复乏力的表现之一。从7月份的贷款结构可看出,新增贷款4638亿元中的4575亿元都是新增住户部门贷款,与之相对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住房按揭贷款几乎成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唯一主力。新增贷款中企业贷款占比的极度萎缩,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在资产荒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具有局限性。

  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宏观调控继续过多依靠货币政策,一方面不一定能提振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将更加集聚,流动性将更多地流到股市、债市和房地产市场,这其实会增加风险。

  黄志凌表示,国际经验表明,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在通货紧缩甚至经济持续下行的条件下,单靠货币政策很难实现经济增长复苏,财政政策在应对经济下行和通货紧缩的特殊阶段起到的作用更大。近年来,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基础上,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践也充分证明,在艰难的经济恢复时期,稳健的货币政策辅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是摆脱经济持续下行、避免通货紧缩结局的重要政策选择。

  华泰证券报告称,对于降税,我国财政政策仍有可操作性空间,政府部门杠杆率整体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财政赤字率还有提高空间。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降税降费,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提高企业投资的边际利润率,从而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