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独立董事应有独立见解 传统产业转型任重道远

2016年10月28日 07:1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健

  独立董事独到见解不多只做摆设花瓶无胜于有

  万科股权之争在过去四个月偃旗息鼓,而随着知名经济学者、万科独立董事华生最新的接连发声,持续良久的宝万之争未来走向或再次被公众所关注。10月20日,在时隔两个月后,华生再度撰文《万科之争的公司治理和国企改革意义——我为什么不赞成大股东意见(续三)》,意为透过万科股权之争的表象看本质,力陈中国公司治理、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规范等重大问题。他的观点一如既往的鲜明:“万科之所以过去长期被称为企业改革的标杆和公司治理的典范,其实并不是他们做的真有多好……而恰恰因为万科是国内罕见的经营者支配、所有者监督的现代企业制度样本,也是国有企业作为第一大股东监督不经营的成功改革模式。”华生是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下特别的存在。自今年6月24日以来,他已撰写《我为什么不赞成大股东意见》系列文章共计6篇,总字数5.4万有余,详细披露万科股权之争各方争议的内情及细节,有评论人士就称其无论对于同行还是媒体都有巨大的信披贡献。

  中国资本市场看似完美,该有的都有了。独立董事制度就像模像样地建立了起来,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前一阵,大批退休高官从独董队伍中退出,一些亦官亦教的专家也撤了出来。独董人才结构应该是怎样?反正与权力太近不是个办法。现在,独董数量虽然不少,但有独立见解的不是太多,真正懂得资本市场之事的,也有限。华生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又是资本市场运作高手,在独立董事中属于不太多见的少数。关于华生的观点究竟如何,价值取向有无问题,不做评论。只是想说,独立董事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多多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多多发表建设性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和多元化,有利于代表中小投资者发声。可以说,华生这样的独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那种只作壁上观,只作投票机器的独董,实在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独董队伍的建设,看来也要费些功夫。

  送转未必越高越好谨防高位掩护减持

  每到业绩报告披露时,“高送转”题材往往在A股大行其道,几乎成为了市场的“定时游戏”。虽然高比率转增股本只是“数字游戏”,但投资者近几年仍乐此不疲。近期溢多利、名家汇等老牌高送转股涨停,更是刺激了市场的神经,这似乎也激发了投资者挖掘“高送转”潜力股的热情。不过参与其中的不少投资者一方面感叹“填权涨停股价高已难追”,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手中的高送转潜力股不爆发”。上周龙头股名家汇伴随高换手、高成交的日内“大回旋”已经给大家提了个醒,填权行情并不是那么“肥美”。而且高送转龙头一旦倒下,其他的“潜力股”只是一纸笑谈。这种低概率游戏难中“头彩”。“高送转行情”是A股极具特色的市场行为之一,虽然高送转本身并不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但A股市场的投资者似乎已经习惯于认为,上市公司一般会通过高送转向市场传达公司未来业绩将保持高增长的信号,并将其视为重大利好。这也就是高送转题材每逢业绩报告发布期间成为“定时游戏”的原因。

  高送转是不是好事?当然是好事,但是当高送转被用来大肆圈钱套现时,这个“好”就要大打折扣了。据统计,2016年中报有92只股票实施“高送转”方案,其中天润数娱、彩虹精化、爱康科技和吴通控股每10股转增30股,另有16只股票每10股转增20股以上, 21只股票的10股转增10股。其中部分高送转股票已经经历了一波炒作。而一份调查指出,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时间内,1099家公司的全部1396次高送转中,共有840家公司五年内仅高送转一次,占比达76.3%,另有259家公司进行了重复高送转,占比23.6%。从监管层披露的关注点来看,往往集中在高送转是否合理、利润分配预案与公司业绩的匹配性以及信息保密性等较为敏感的问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最要关注的是在高送转的掩护下,大股东有可能进行的高位套现减持。诱惑中小投资者在“低位”接盘,这是大股东们出逃的好机会。因此,对高送转也要留个心眼。

  新能源车大干快上路况压力无人考虑

  在收到格力电器130亿元的收购邀约后,银隆新能源成为市场追逐和议论的焦点。在格力宣布将斥资百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后,格力披露的收购案及银隆新能源的技术路径、估值被市场广泛讨论。对此,银隆集团董事长魏银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订单量迅速增长,在今年和明年公司将迎来销售的高增长,估值低估不存在。”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透露其计划是,通过收购让格力向两千亿元企业的目标进军。据称,目前银隆新能源车主要供应北京、邯郸、珠海等城市,今年新进入深圳、安徽等地,目前北京市场的需求不断放大。魏银仓称,公司计划未来五年投资约350亿元,完成各类新能源汽车共约65万辆,实现储能超过1500MWH,动力电池总产量超过40亿安时,奥钛钛酸锂材料总产量达4.23万吨,充电站产量近1.5万台。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国外如此,国内更是如火如荼。跨界转型也是资本市场的时髦话题。对于这种转型是否前景光明,留待市场做最后鉴定。倒是想到另一个话题: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幅可观,但未见“旧能源”汽车减产,现在谈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恐怕还为时尚早。在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早已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新车限购以及行车限号等措施。新能源汽车能挤进这些城市的销售市场,多半靠的是行政措施,如北京对新能源汽车入市上牌照就网开一面,几乎不用排队抽签。如果没有这般优惠,新能源汽车很难说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作为主要消费城市,新能源更清洁无疑是诱人之处,但是路面的拥堵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一味靠政策倾斜促进销售,而不考虑路况等实际问题,这种倾斜也是不能长久的。一旦在路况压力下逐步取消优惠,市场销售立马会出现紧缩,这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必须考虑的严峻形势。

  钢铁业去产能大获进展转型升级压力依然不轻

  今年以来,在决策层力推之下,全国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去产能任务完成量大幅提高。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去产能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前三季度钢铁行业已累计完成全年产能压减任务80%以上,钢材市场价格比上年上涨30%以上,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分析人士认为,去产能是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任务,钢铁行业首当其冲。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三期叠加”效应增强,迫切需要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供需传导打基础、添动力。化解过剩产能是这一背景下的务实选择。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组局局长李冰在第三届钢铁行业多元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央企业今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是719万吨,预计能在10月份完成。其中,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提前完成今年的钢铁去产能任务,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不仅完成任务,还有可能超额完成任务,鞍钢集团公司也能按时完成任务。

  去产能是经济生活中最难办的事情之一。不仅地方经济数据受挫,还有可能伤及就业市场,影响地方安定。现在看,这项工作有了重要进展,值得欣慰。从市场看,钢铁交易价格已经有大幅回升,煤炭、焦炭交易也比以往活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去产能的成果。但是,去产能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在经济趋于活跃、周期性因素逐渐向好的情况下,产能死灰复燃、甚至重新扩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另一方面,去产能仅仅是做“减法”,而转型升级需要做“加法”,需要在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上有所突破,这些方面的进展在传统产业还不多见。如果没有加法,只能解一时之困,只能盼望周期性因素重新活跃,这是十分被动的。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