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煤矿与电力企业拟签订中长期协议

2016年11月01日 20:51    来源: 中国证券网    

  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转载了《中国改革报》(由国家发改委主管)一篇有关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的报道。据报道,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煤矿与电力企业拟签订中长期协议,是煤炭交易秩序规范化的一件大事,同时也向当前非理性上涨的煤炭价格发出了明确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和供应,有利于深入推进煤炭去产能和实现脱困发展。

  中国证券网记者从业内获悉,2017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将于本月底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鉴于今年煤炭供需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届时煤炭企业与下游用户的中长期合同签订情况将备受关注。

  据中国煤炭网消息,近期部分煤炭企业与用户在积极进行中长期购销合同的协商沟通。在价格水平方面,有意向将5500大卡动力煤合同基础价格定在535元/吨~540元/吨之间签约,然后随市场价格变化同比例浮动。

  煤炭市场研究人士告诉中国证券网记者,在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力推下,大型煤炭集团和发电集团签订长协合同并非难事。若明年煤价起伏较大,合同实际执行可能存在难度。

  以下为发改委微信公众号转载《中国改革报》文章:

  力推中长期合同——向过快上涨的煤价说不

  10月31日晚,一则来自中国煤炭网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消息称,2017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将于今年11月末左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会议将围绕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全国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购销合同,做好产运需衔接,稳定煤炭市场预期,实现煤炭价格处于合理水平,促进煤炭行业脱困升级发展。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近期部分煤炭企业与用户基于共同的长期利益,积极进行中长期购销合同的协商沟通,就煤炭订货数量、价格水平以及运力保障、合同履行、信用体系建设初步达成共识。特别是价格水平,有意向使5500大卡动力煤合同基础价格在535元/吨~540元/吨之间签约,随市场价格变化同比例浮动。

  这一意向价格将对近期煤炭市场影响几何?煤价是否还会继续非理性大幅上涨?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相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煤矿与电力企业拟签订中长期协议,这是煤炭交易秩序规范化的一件大事,也是煤炭行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部署的组合拳。它不仅为供需双方生产运营奠定了好的基础,也对于更多煤矿和用户尽快签订中长期合同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向当前非理性上涨的煤炭价格发出了明确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和供应,有利于深入推进煤炭去产能和实现脱困发展,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工作中要给予积极支持。

  该负责人认为,在煤炭生产、运输和库存相继回升的背景下,价格却脱离基本面非理性上涨,这引起了业内普遍关注,认为这种走势难以持续,不利于煤炭及相关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通过有效的方式促使价格理性回归。现在,煤矿与电力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供需双方认真研判市场走势,直接沟通和协商合同,这种方式较好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规律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其次,实现了与国际大宗物资交易规则的实质性接轨,更有利于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积极作用,也可以避免日常中的大起大落和相互顶牛。

  再次,在价格上双方商定一个基础价,在此基础上参照市场变化相应调整。这个基础价比较充分反映了煤矿生产的成本和用户的承受水平,兼顾了双方的利益和诉求,体现了市场发现价格的市场经济一般性规律。此外,日常中随市场变化相应调整,也体现了尊重市场,同时有效减少了分歧和矛盾,有很强的可执行性。

  最后,虽说以前煤电双方也签过中长期合同,但执行得不够理想,原因就在于约束性不强,违约成本太低。这次专门强调了合同的严肃性,明确双方都要诚实守信,哪一方不讲诚信,都要被纳入失信名单、甚至是黑名单。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合同的履约率,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该负责人表示,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将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供需双方签订年度中长期合同。第一,在运力上,将商铁路部门优先予以保障,这样可以更好适应铁路均衡生产作业的特点,提高运能利用效率。

  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将积极为合同履约创造条件,对确因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合同无法执行的,将帮助双方协调资源和用户,确保不因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无法履约而遭受损失。

  第三,就是在推进去产能和减量化生产工作中,认真考虑中长期合同的基准价,通过灵活调整工作的力度和节奏,促进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尽可能使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不远离基准价,为合同履约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加强相关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引导相关市场主体完善信用记录,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各签约方诚信经营,守约践诺,营造中长期合同严格执行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袁琳实习记者徐赟)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