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万亿私募江湖
据基金业协会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10月底,已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只数达42263只,认缴规模和实缴规模分别为9.13万亿元和7.26万亿元,认缴规模首次超过公募基金规模,超过10万亿元也不再是空想。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9万亿的私募管理规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融资类私募产品的贡献,其中一些产品同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计划等产品存在相互嵌套关系,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虚增。
导读
毋庸置疑,私募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对其监管权的明确和制度框架的确立。私募基金俨然也得到了监管层的进一步规范和治理。从年初的私募备案新规要求,再到多则与私募基金运作、中介服务有关办法的出台,私募行业的门槛也在被不断提高。日前,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公开明确,下一步将推动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私募行业或面临着一些变化,融资类等业务可能被限制,私募管理人也可能面临洗牌。
“不少信托、资管的人拿了一些资源自己跳出去做债权类的私募,其实就是把信托项目、资管项目用私募基金的形式来打包自己做,”中融信托一位高级信托经理表示,“有一些行业资源的人,不少在这样操作,因为打通上下游之后这样做并不难。”
在新《基金法》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框架的短短三年多后,私募行业井喷式发展就得到了规模层面的印证。
日前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末,已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已达9.13万亿元,首次超过公募基金的8.74万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对其监管权的明确和制度框架的确立;而私募备案体系建立也让私募行业的真实数据能够通过行业性的信息披露渠道得以完整呈现。
虽然私募规模已暂时领先公募,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9万亿的私募管理规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融资类私募产品的贡献,其中一些产品同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计划等产品存在相互嵌套关系,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虚增。
而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体系的资产荒所催生的委外热,也让私募基金的管理能力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得以发挥;部分股份行人士表示,委外业务并非仅针对持牌机构,而部分进入银行白名单的私募管理人也能成为其合作对象。
融资类规模“潜藏”
在一些私募人士看来,从2013年新《基金法》的实施,到2014年初私募备案系统的上线,成为了私募行业得以阳光化、透明化并逐渐发展壮大的开端。
“之前私募监管的归属没有明确下来,后来新《基金法》明确证监会监管后,才有了统计体系,其实私募规模的增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监管明确后,让一些原本存在的私募规模能够被统计到了。”一位接近基金业协会的公募人士称。
虽然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已超过公募,但其在实缴上仍然存在一定距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实缴规模为7.26万亿元,比公募规模少1.48万亿。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行业的爆发是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监管的市场化框架支持,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私募产品嵌套带来的虚增。
基金业协会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情况 ,但从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备案数量比对,仍然能够按图索骥到私募爆发式增长的主要推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1月23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17039家,其中证券类最多,达8516家;其次是私募股权类,为6212家,两者相加就接近15000家。
而有业内人士指出,上述两类私募往往成为一些融资类私募管理人的备案标注,即从事融资类私募业务的管理人,在分类备案中躲藏在证券私募、股权私募等名义下。
“不少信托、资管的人拿了一些资源自己跳出去做债权类的私募,其实就是把信托项目、资管项目用私募基金的形式来打包自己做,”中融信托一位高级信托经理表示,“有一些行业资源的人,不少在这样操作,因为打通上下游之后这样做并不难。”
而私募规模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和融资类私募参与资管业务嵌套后再被进入统计有关。
“这类私募产品有的和单一信托、定向资管合作来增信,或者引入持牌机构来参与尽调,有利于产品发行,”前述信托经理表示,“许多融资类项目都是论亿的,所以这类私募基金参与统计,很容易把私募总盘子做上去。”
该人士同时指出,随着监管层对融资类私募采取更多的监管限制,该部分的私募规模增长也有可能受到遏制,继而影响到整体私募行业的规模。
“监管有可能考虑叫停私募基金做融资类项目,一旦这个政策能落地,那么将会让这部分私募停止新增。”前述信托经理表示。
委外或为新增推手
私募基金规模膨胀的另一诱因,可能还与去年以来委外业务爆发式增长有关。
由于2015年中以来资产荒的出现,大量银行将理财资金委托基金公司、券商资管进行管理,而其中部分知名的私募基金成为委外资金的标的。
“一般来说做委外管理的都是基金和券商资管,但其实也有一部分是交给私募基金来管理的,”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因为理财产品的投向要求不是特别高,通常银行会给私募基金来做名单,名单内的私募是可以成为委外管理人的。”
事实上,近一年来数据变化也是委外资金推动私募规模暴增的另一佐证。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10月底,私募认缴规模仅为3.11万亿元,这意味着截至今年10月的私募规模较去年同期暴增了193.5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私募行业中担任委外资金的管理者,通常都以债券投资为主。
“因为银行要的是收益曲线的平滑,来对冲理财端、存款端和同业端的负债,本质上还是赚取利差收入,所以债券类的(产品)管理更适合来做委外,”北京一家股份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人士表示,“股票型私募对于委外来说,除非是量化套利,做相对收益的,否则波动性是银行利率风控无法承受的。”
值得一提的是,与股票型私募大佬大多来自于基金公司不同,许多债券型私募的创始人来自于商业银行团队。
“因为银行间市场的比重更大,银行也是债券市场的大买方,所以银行团队的人来做债券交易往往比基金公司和券商的更有优势,”一位从银行跳槽至证券公司的债券交易员表示,“银行出身的另一个优势是人脉资源,因为银行间债市是场外交易,依赖于大机构的支持,而银行出来的人也更适合来做。”
在上述交易员看来,正是部分私募在银行端的人脉优势,让委外类私募的管理规模呈现出快速膨胀趋势。
“如果有银行的理财资金进入私募领域,那么必然这个规模就能快速增长,”华东一家券商资管副总裁说,“2013年的券商资管和2014年的基金子公司规模,其实都和银行资金的介入有莫大的关系。”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银行理财对接私募类委外模式的崛起,与之相衬的监管规则和管理人标准也应当进一步明细。
“和在持牌的公募、券商相比,私募的委外可能在风控等各方面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小型私募管理团队如果是从委托行跳出来的,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上述资管副总表示,“私募管理人的防火墙、风险防控机制都是监管部门和委托行应当谨慎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