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举办的2016“科技+金融,启创银行未来”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在北京举行。近四百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负责人莅临此次年会,就区块链、金融大数据、银行机器人、移动金融、直销银行新业态等热点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2016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和中国电子银行金榜奖同步对外公布。中国电子银行网全程直播此次盛会。
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关铁军
在下午的主题论坛:银行的智能化发展与创新上,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关铁军做了主题为“融合主导未来,回归方能致远”的发言,关铁军认为,在并不长久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随着整个行业形势的变迁经历了盛极而乱的动荡,在2016年,“金融科技”的新风向骤起,给了金融和其他行业互通有无、互相融合带来了新道路和新机遇。关铁军首先指出,回归金融本质、走专业化道路才是银行试水金融科技、尝试跨界突破的决胜之道。
关铁军同时认为,对于决定在数字化业务上有所突破的银行来讲,金融科技带来的是有关部门架构、业务布局、渠道开拓上比起以往更高远的视角,金融和技术,业务创新、经营管理、风险防控之间不再非此即彼,泾渭分明,而是一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全盘决策的综合体。另一方面,跳出银行的单一视角看金融科技,这个理念所带来的互联网企业追求的互联网+银行和银行所追求的银行+互联网最终将殊途同归。
谈到广发银行自身的金融科技建设时关铁军说,目前广发银行已取得保险、基金、银行三大牌照,综合经营布局已经形成,保险投资银行三大版块正在全面协同发展。这种发展态势既是近几年内银行+互联网战略生根发芽的结果,也是探索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理念的契机,目前银行内部的业务和技术已不再局限于谁提需求、谁建系统做开发做运营这种上下游关系,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参与着业务创新和经营盈利。
关铁军最后谈到了有关风控的关键问题,她认为在当前的宏观行业形势下要想确保管理和风控到位,规避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大致有三种基本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专营,从经营业态上做出分离,比如,允许互联网银行持牌,建立互联网银行的差异化监管规则;二是并存,在银行内部打风险隔离墙,银行内部进行全面风险隔离,做适合纯线上业务的独立管理安排和风控管理体系建设,理清与现有业务和风控的边界,平衡好两个银行的责权利关系;三是融合,还原业务特性做对应风控,互联网+了什么,就按什么业务性质纳入目前所对应的风控管理体系,始终跟住客户需求和创新发展的脚步。
以下为关铁军发言实录:
从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至今,不到三年光景,银行触电、互联网公司贴金,一时间,P2P、O2O、B2B之类的词语耳熟能详,全社会好像都打了一剂互联网金融的鸡血。但是,随着平台跑路、诈骗频发等等具有社会冲击力的风险事件集中暴露,互联网金融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做普惠金融的想象和实践中快速声名鹊起,又很快声名狼藉,无法通过市场、时间和客观规律这三个最为公正的裁判检验。此时“金融科技”横空出世,这既是做事的机遇,也是说事的题材,而越是热闹的时候,越需要做冷静的思考。我始终觉得,把握融合方向、回归金融本质、夯实发展基础、聚焦客户需求、运用创新手段、走专业化道路,才可能决胜未来!这也是我今天的主题:融合主导未来,回归方能致远。按照会议的主题,我就结合所从事的工作,做个简单汇报。
1、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的模式或状态。
每出现一个新的流行词语,各路人马扑过去的热闹场面都似曾相识,究竟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怎么去下定义等等都莫衷一是。维基百科的解释是:所谓Fintech,就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它从广度到深度,从架构到方法到实务无所不包,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货币、机器人投顾、智能风控级等等我们都耳熟能详。所以,不管给它下什么定义,其涵盖之广、渗透之深都毋庸置疑。
如果说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还会有人纠结,银行内部,究竟应该由哪个部门去做互联网金融业务,网络金融部究竟应该定位为渠道平台还是业务前线,银行内部的互联网+和+互联网究竟应该定位为渠道平台还是业务前线,银行内部的互联网+和+互联网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类问题的话,在金融科技的语境下,从更高远的视角看过去,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将涉及银行业务创新、经营管理、风险防控、决策安排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然无法再去用一把刀砍下去,左边做投顾右边做机器人,或者左边是技术右边是金融,非此即彼,泾渭分明。对于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就是银行经营管理与新技术运用的有机、有效融合,目的是更好地识别和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存续和发展。融合的程度,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监管取向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基础,融合的过程,会伴随着组织、流程、系统架构等方面的深度变革,因此,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的特点。
此时再把镜头拉近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就不难得出结论,新技术的运用和客户行为习惯的变迁,会让互联网+银行和银行+互联网最终殊途同归,银行会以客户认可的方式存在,中途是否从银行中分化出与传统银行并存的互联网银行独立业态,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监管层面对于过渡阶段的发展思路设计和路径选择,融合的趋势和殊途同归的结果不会改变。
2、银行一直走在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路上不曾停步,门外的同志们也没闲着。
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业整体经营发展正处于融合状态,商业银行都在试图集全牌照召唤神龙。这个既是参与市场竞争、拓宽经营管理幅面的需要,更是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要求。这里也向大家汇报一下广发银行的进展,今年中国人寿集团增持广发,持股达到43.686%,成为单一最大股东,目前集团保险、基金、银行三大硬招在手,综合经营布局已经形成,保险、投资、银行三大版块全面协同已经正式开启银行内部,条线之间、前中后台之间,与客户之间的融合渗透也已经成为常态,科技和业务的融合更是从未止步。从90年代开始的金融电子化基础建设,到2000年初的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建设,再到近几年的线上支付、直销银行等网络金融建设,都是不同阶段融合的产物。今天,银行的业务和技术早已不再局限于谁提需求、谁建系统、做开发、做运营这种上下游关系,技术逐步从幕后挺进台前,而业务也逐步从前沿贯穿后方,市场、客户、产品、风控、IT等职能单位,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参与着创新和经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协同和交融做得越好,走得才会越快越远。而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点应用层出不穷时,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系统架构安排、账户体系搭建、风控体系建设、客户需求识别和价值挖掘等等“基础设施”是否为未来基于技术进步、客户需求更迭而生的新技术运用、业务创新或改良,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能否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把系统建设能力、运营维护能力、支付结算、帐户管理、通道、产品创设和服务提供等基础能力和专业服务,进行分拆或打包,实现对内支持和对外输出,进一步扩大银行对外服务的形式和范围。
而在银行忙乎着融合的同时,门外的同志们手脚更加麻利,在差异化的监管背景下,我们在提网络金融的时候,第三方已经在电子支付、线上身份识别和帐户管理等方面,不论平台、场景还是流量、模式都已拔得头筹,传统意义上去银行寻求金融服务的“去银行”,已经被脱媒化的“去银行”所代替。同样,就在我们讨论金融科技的时候,门外已经林立了很多专注于智能投顾、资金监管、反欺诈、数字风控等等的专业公司,并且纷纷在银行兜售他们的专业能力。当一个以经营风险、经营信用、经营资金服务的专业机构,越来越多的需要从外部寻求专业能力支持时,银行和外部的这些科技金融公司之间,差的仅仅是一张特许经营牌照。这对银行而言,是件非常值得忧思的事情。当然,如果银行能够获得监管准许进行收购、投资或联合设立,那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3、回归金融本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互联网金融热潮下,大量的风险暴露已经证明,无论名字叫什么,都需要回归金融和风控的本质,否则多半会失足成为风口下的死猪。前面我们说过,金融科技是一个泛化融合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则是金融科技的一种呈现模式或者下一个发展阶段。所以,我们不妨就以互联网金融为例,看看与回归相关的问题:
如果说+互联网是指传统业务利用互联网平台、模式、技术、帐户等等做线上延伸,而互联网+是指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新审视和寻找并拓宽新的线上特色化金融服务机会的话。那么笼统讲,在一个银行内部,用互联网的方式加财富管理,就跟资产管理业务单元发生关联,加贷款业务,就跟资产业务单元发生关联,而若假设互联网已经加了大部分门类业务时,它就是个银行,并且与传统银行形成事实上的同业竞业关系。
要确保管理和风控到位,大致有三种基本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专营,从经营业态上做出分离,比如,允许互联网银行持牌,建立互联网银行的差异化监管规则,让它真正成为一个集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于一体、集前中后台于一身的门类齐备的线上银行,让它有特许的展业和风控模式,能够生存和发展;二是并存,在银行内部打风险隔离墙,即:尽管尚未持牌,但在银行内部,进行全面风险隔离,做适合纯线上业务的独立管理安排和风控管理体系建设,理清与现有业务和风控的边界,平衡好两个银行的责权利关系;三是融合,还原业务特性做对应风控,互联网+了什么,就按什么业务性质纳入目前所对应的风控管理体系,始终跟住客户需求和创新发展的脚步。三种模式实际都对于银行自身差异化、动态化的管理和外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无论采用哪种模式,传统银行本体的+互联网进程都将继续进行,业务和技术的融合渗透,以及为此所做的风控体系优化安排乃至监管安排都需要不断的深化,直至未来随着客户习惯和需求变迁三者最终实现趋同和重合。在这个趋同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根据所实现的专业化分工和运营成熟度,分离出诸如投顾服务、线上风控、反欺诈等等专营服务的选择空间,当然这也依赖于监管政策允许。
如果说目前的直销银行、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业态,还有较为独立且清晰的边界,那么金融科技应该算是水乳交融的成品,难以分割。昨天同业发布的APP5.0和摩羯智投,就对“融合”这个方向,做了有力量“证实”,尽管业界有这样那样的评价和声音,但他们在机器与人、线上与线下、功能和体验、销售的前中后、产品与客户与渠道平台、跨职能条线等等方面的融合努力,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而其背后,恰恰是扎实的IT基础、科学的架构、目标一致的协同等等这类难以轻易复制的基本功和前瞻行动力!
因此,如何运用穿透原则,打好账户体系、风控体系、客户管理体系、产品及服务体系、系统架构、运营体系等等这些经常被忽视的所谓的中后台基础,需要在组织形式、创新机制、流程设计乃至监管制度等方面,做出考虑和安排,回到风控本质、回到银行经营管理本质,积木块这种既独立完备自成一体、又可拼可组灵活可变,应该能够给到我们很多启发。挖掘好银行自身的信用创造能力、公私联动能力、资金管理和运用能力、庞大的机器网电潜离,运用新技术,打造专业化能力。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希望我们能为本行甚至本行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推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