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袭来,新三板的融资活跃度降至冰点。今年10月份,新三板股权募集金额仅50.87亿元,为今年以来最低,相比去年同期的121.9亿元,下降幅度达58.27%。事实上,今年以来新三板股权募资情况均不太理想。股转系统数据显示,从2016年5月至10月,月股权募集金额都没有超过百亿,且还呈现波浪式下跌。
相比股权融资大环境的“阴寒”,《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部分企业开始谋求另一条融资路径——债权融资,2016年新三板债权融资金额高达162.2亿元,是2015年的5.64倍。同时,2016年下半年新三板总共发行39起债权融资预案,已超2015年全年的债权融资预案总量,其中,12月尚未结束,已有6家公司陆续发布债权融资预案。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债权融资一直和新三板市场难以融合,一方面挂牌公司都是初创企业,违约风险较大;另外就是发行的债券等级低,流动性也低。
11月公布9例发债融资方案
2016年,新三板市场债权融资相比2015年明显升温。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新三板有7家公司实施债权融资,融资总额28.77亿元。而2016年尚未结束,截至12月26日,新三板实施债权融资公司就已经达17家,融资总额高达162.2亿元。
在2015年实施的债权融资案例当中,比较典型的如湘财证券于2015年2月完成5亿元次级债券发行。而2016年3月,齐鲁银行完成了2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发行,单次融资规模可以比肩股权融资了。
据统计,今年11月,新三板市场发出9例债权融资方案,而此前1月~10月,新三板月均债权融资方案仅3.7例。
回顾今年新三板市场的股权融资方案,根据Choice统计,截至12月26日,3147家公司发布了3785则增发公告,预计募集金额2374.87亿元,实际募集金额1326.55亿元。发债融资额相较于股权融资额还很小。
风险+流动性成发债绊脚石
如此看来,新三板虽然2016年债权融资金额相比2015年增幅巨大,但是相比股权融资,发债并不是新三板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首选。这是何种原因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某券商投资银行部人士陈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具有高经营风险,而如果同时选择债务融资,则将面临较高财务风险,由此导致总体风险很高。
具体到市场的实际情况,陈某进一步解释,对于很多符合所谓创新创业型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其所处于的生命周期通常在导入期或者成长期,根据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矩阵搭配理论,现实可行的融资策略只能是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的组合,更多应选择股权融资而非债权融资,并且现实中债权融资空间也较小。
财经学者布娜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债券这种融资形式在我国中小企业并不盛行的原因主要是,债券本身的评级担保、审核流程、中介费用等因素导致发债券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并不比银行贷款低。此外,债券的流动性比不上股票。最核心的一点是,债券会对公司的财务成本带来压力,一般财务稳健的公司不愿意考虑债券这种融资形式。
“此外,就债权人而言,跟股权投资人不同,他们是厌恶风险的,然而中小企业能否按时兑付本息的风险比成熟的大公司要大很多。”布娜新补充道。
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多位专家提出流动性问题也是此前债权融资在新三板并不盛行的原因之一。上述投行人士陈某表示,由于中小企业本身主体评级偏低,加之增信担保措施缺乏,导致债项评级也低,出现了“双低”局面。而根据相关规定,AA评级以下的债券无法进行质押式回购融资,等于将低评级债券直接踢出质押库,这使得包括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在内的低等级债券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局面。
对于此次债券融资预案集中出炉,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诸海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三板11月发债密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股权融资,同时,相较上半年,下半年股权融资变得不容易,所以债权融资成为企业的另一个选择。第二,以前新三板企业可发行债券但种类较少,私募债等类型的债权融资效果也不是很好。现在市场定位明确了,企业会更多地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