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元
上市公司喜欢资产重组,投资者热衷于炒作重组概念股,这在国内股市上似乎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由此滋生出一副股市怪现状:上市前企业拼命冲业绩,上市后企业打着多元化发展的大旗大肆融资,一旦融资发展受挫,又开始抛出资产重组的绣球勾引各路资本竞相追逐,还能把上市公司这个壳卖出一个好价钱。如此一本万利的事情怎能不引得国内各路英豪争食上市这块大蛋糕?
就拿风头正劲的影视产业来说吧,2015年以来一路高涨的影视票房让从事影视产业的人们看到了新的发财致富途径,影片好看不好看不要紧,先签下国内娱乐圈几个知名的一线明星,再签下几个知名的一线导演制片人,再拿出一个好的故事梗概,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向上市公司抛出绣球,“买我吧,包赚”。很多受困于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上市公司对影视产业的运作习惯根本就是门外汉,但是在票房利益的诱惑下也是一头撞了进去,其结果看看今年的影视票房就知道了。今年影视票房的现实告诉我们,光有颜值是不够的,内容为王永远是影视产业颠扑不破的真理。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今年众多申请收购重组影视公司的上市公司被监管部门叫停,成为今年因为监管原因被叫停重组的亮点之一。
除了监管原因导致重组被叫停之外,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抱着“奇货可居”的心态,利用各路资本都想上市的心理,把自家公司的股权转让标上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天价,在遏制住那些实力不够雄厚的买家之外,也怀着“不宰白不宰”的心理坐等鱼儿上钩。与此同时,这些控股股东们还时不时向外界放出风声,并煞费心思地和一些买家签订所谓的重组协议,在爆炒自家公司股票一把以后,再以各种理由将原本的重组协议毁弃。
要么是编故事重组,要么是开出天价唬人,上市公司重组失败的背后,是一个个绕不过去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