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设计,是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虽然金融业改革举措不断,但始终没能改变银行业在整个融资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到了地市一级,融资渠道更是十分单一,企业融资基本上局限于银行信贷和各类民间借贷。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杠杆率是现有金融制度供给的结果。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去杠杆”就是要降低经济对杠杆的依赖性,降低全社会融资结构中对债务融资的依赖程度。
然而,根据我们对各省份出台的“去杠杆”措施的分析,对一些地方“去杠杆”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许多地方政府,都把“去杠杆”认知为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风险与降低政府债务利息成本。由此采取的措施,大多集中在对辖区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政府债务的置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地方经济杠杆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反而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去杠杆”上束手无策的境况。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去杠杆”确实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其一,地方融资渠道过于集中于债务融资,缺乏其他融资交易平台的支撑和补充,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跟进,使得利用金融政策“去杠杆”成为空谈。其二,地方经济主体主要由民营企业组成,很多民营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短期债务用于长期资本运营,一旦经济景气度下降,其债务链有如绷紧的发条,稍拧即断。在现有融资结构下,金融机构一旦收缩信贷,企业就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而单纯的“去杠杆”,不仅未能解决地方经济债务负担,反而直接恶化企业经营状况。其三,在现行融资体制下,地方政府很难在“去杠杆”上有更大作为,由于缺乏平台,许多政策也难以实施。结果只能在解决地方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政府债务问题上做做文章。
综上分析,要实现“去杠杆”的目标,关键是要从源头解决问题,从改革金融供给方式着手。具体建议:
第一,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不仅要建立全国性多层次资本市场,更要大力推进建立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开辟资本通道。
目前,对发展资本市场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只有交易所才是资本市场,只有IPO才是资本融资,导致股权投资扎堆IPO、定增和新三板,而企业急需的PE前的资本融资供给和融资服务严重不足。
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为企业提供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需求相匹配的资本供给,从天使、种子、VC到PE,为创新创业、转型升级提供不同层次的权益资本。资本市场的形成,取决于信息的聚合对资本的引导,以及信息与资本聚合的市场规则。目前社会上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一些信息与资本的聚合,如各种创客空间、基金小镇等,但规模小,公信力不够,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建议出台有关建立地方性资本市场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地方性资本市场的构建规则与监管体系。
第二,制定国家新金融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革目前以银行为中心、以债务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要改革银行业经营模式,允许金融企业之间并购重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现代金融业在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业种基础上,已经发展为涵盖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六个业种,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中心向以市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们的金融改革,一方面,要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激发银行业发展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业务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从监管体系改革入手,理顺金融政策体系,制定出系统、科学、有效的金融市场规则。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