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不久,悬在中国投资者心中的另一项疑问也有了答案。16日,央行再次上调逆回购操作 利率10BP,并意外开展303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 利率同步上行10BP。因本次招标前,市场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行已有预期,故对市场利率实际影响有限,当日, 银行 间债券收益率反而走低,但受转债发行在即等因素影响, 资金利率普遍走高。
市场人士指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后,回购一二级利差缩窄,短期再调价的可能性下降,而随着流动性扰动因素增多,保量或成重点,此次超预期开展MLF操作就是证明。季末前流动性波动或加大,但在央行相机调控之下,对流动性也不必过度悲观。
加息、涨价、MLF接踵而至
16日凌晨,备受关注的美联储议息决议公布,美联储如期实施了金融危机后的第三次加息。因之前已有充分预期,此次加息“靴子”落地,反倒强化了市场上“买预期,卖事实”的交易逻辑,美元不涨反跌,全球债市起舞。
在美联储加息后数小时,中国央行每日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消息传出,央行将开展800亿元逆回购操作,交易量较上一日再增加200亿元,但仍不及到期回笼规模,将净回笼200亿元,为上月23日以来的连续第十六日净回笼。
面对短期资金面趋紧压力,央行逆回购操作温和放量但维持净回笼,多少令市场感到失望。但半小时后正式公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显示,央行当日还开展了3030亿元的MLF操作,包括6个月期1135亿元、1年期1895亿元。因3月7日,央行已全额续做本月到期MLF,故此次操作投放的都是增量资金。合并计算,央行当日通过逆回购和MLF操作,实现净投放2830亿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日央行开展的各期限逆回购及MLF操作,中标利率均上行10BP。这是今年1月底、2月初MLF和央行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行10BP之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出现的第二次上行。
“设计”好的随行就市
针对今年1月底、2月初,MLF及央行逆回购操作利率上行,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曾指出,该次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反映了2016年9月份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是在资金供求影响下随行就市的表现。昨日,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再次上行,央行迅速以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做出回应,并再次重申了这一看法。
“说白了,先前市场利率上行太明显,与前次上调后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仍存在较大利差,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就有上调的基础,如果长期不调,会与市场利率形成套利空间,造成一二级定价的扭曲。另外,通胀预期抬头、年初信贷高增、推进金融去杠杆也为政策利率适度上调提供理由。”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不过,回购一二级利差一直都有,3月初时利差更大,央行选择在美联储加息后才行动,显然还有稳定内外利差、引导汇率市场预期、防范资本流动波动的考虑。”
此前市场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再调整已有预期。鉴于货币市场一二级利差拉大、通胀预期抬头、美联储升息预期升温等,此前包括 中金公司 、华创证券、 光大证券 在内的一些机构 分析师均提出,央行适时继续上调OMO、MLF等操作利率的概率仍然较大。
资金面渐紧 央行在行动
虽然美联储升息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接踵而至,但因有预期、幅度不大,且央行及时与市场进行沟通,因此对二级市场影响有限。
16日,国内债市跟随美债走高,收益率全线下行,但资金利率仍保持上涨。银行间市场7天期质押式回购(存款类机构)利率大涨19BP,交易所回购利率亦大幅走高。
业内人士指出,昨日货币市场利率上涨主要受短期资金供求变化影响,逆回购调价并非主要推手。其一, 光大银行 300亿元 可转债 于17日正式展开网上网下申购。从以往看,大盘转债发行申购冻结造成的资金在途效应对短期流动性影响较大。其二,市场对季末监管考核一直心存担忧,进入下半月后,一些机构已展开“备考”工作,表现为融出意愿下降、融入意愿增强,容易加剧流动性供求矛盾。
往后看,面对转债发行、季末考核等多种因素扰动,资金面波动可能加大。不过,央行对此已有准备,昨日超预期开展MLF就是证据。市场人士指出,近期央行稳步增加28天逆回购交易量,并再次开展MLF操作,释放的都是跨季资金,显然有意稳定市场预期。
业内人士认为,季末前,流动性保量可能成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随着资金面波动加大,央行流动性投放也有望增加。对季末流动性风险应保持谨慎,但也不必过度悲观,从往年来看,相比其他几个季度,一季度末的流动性压力仍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