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杨凯奇 发自北京、广州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企改革也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地方层面的国企改革中,广东的经验尤为值得借鉴。
广东省国资委主任李成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也毫不讳言广东省属国企所取得的成绩:“广东的国企一直以来是一个中坚力量,而且广东的国有资产总量一直在全国来讲,都是在前列的。去年我们省属企业的总资产是6.7万亿元,我们利润是1500亿元,上交税是1400亿元。”
一名接近广东省国资委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广东省推动国企国资改革的要义在于“一企一策”,针对每个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方针,“特别是混改,绝不一混了之”。同时,广东以推动省属企业上市和加速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等多种方式,加快股权多元结构的建立。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她曾多次到广东省属国企进行调研,感触良多:“广东的国有企业改革走得早、走得快、走得比较规范,应该说在市场化水平、资产证券化率等方面也已经处在全国前列。”她认为,国务院国资委现在提出的一些改革办法,已经提前在南粤大地风行。
地方国资委减负
“广东的经验是,用国有资本经营,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向晓梅介绍,广东先期已搭建好国资委—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运营公司—二、三级国企三层架构,国有资本通过省属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进行运作,经营权下放到二、三级子公司。
在下放经营权后,广东省国资委主要的权力集中在对主要领导人的任免、主要决策的报告制度以及向国企派驻外部董事上。对这些监管权力,广东省国资委力图加强运用。向晓梅表示:“国资委一直在推动监事会制度,推动外部董事,主要就是让国企的投资、决策避免内部人控制。”
卸下一部分“重担”的广东省国资委专心监管工作及推动省属国企上市。“所以在国企上市、兼并重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成效。最重要的是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向晓梅表示。
向晓梅认为,从管资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兼并重组,才具有意义。“从控制的领域上看,国企在收缩。国企重组的意义在于整合资源,在自己保有的领域里做大做强,而且是做资本经营,通过资产的经营管理来实现国资的保值增值,而不是亲手去抓具体的企业。”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15年底广东省召开的“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推进会”提出,到2017年,国企上市公司数量要比2014年新增7-8家,并力争在2017年实现食品类、能源类、工程类等2-3家省属企业整体上市。今年是两大目标实现的收官年,广东国企改革的动作值得期待。
市场化手段破题混改
向晓梅介绍,在改革之初,广东省国资委亦对国有资产流失有所顾虑。“后来我们形成共识,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混合而混合,而是为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垄断地位,使得公司机制更有活力,让企业更有竞争力。于是就坚定地去推行混改。”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佳都科技对参与国企混改很有兴趣。但对于民营企业,与国企进行混改的障碍在于规则还不够清晰。比如在什么样的模式下可以进行混改,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造成之前民资和国企之间的一些纠纷。
“最开始的困难是,如何进行资产评估才合理合规,既不影响混改效果,又能防止流失,”向晓梅透露,“就是要确定一套规则,如果规则不制定好,民间资本会害怕进来:它也担心被国资吃掉。”
广东省最后拿出的办法是搭建省属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向晓梅表示,资产评估体系搭建起来后,只要是在平台上公开透明地依法进行资产评估,民间资本和国有企业进行混改就没有太大问题。一条原则是:混改以后这个项目要做大做强,意味着项目在混改后是要增值的,这也力保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不会产生。
时代周报记者从广东省国资委产权管理处获悉,为确保资产评估的专业性,广东省国资委组建了5大类、共311人的专家团队,其中包括评估类、财务审计类、法律类、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等。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广东省国资委还规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股东要派出产权代表,实时跟踪任职企业经营、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时做出分析判断,妥善处理存在的经营、财务风险。有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国有股东,如因未履职或未正确履职,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将会受到法律追究。
据了解,广东省目前已建立了三大平台:产权交易集团要素平台、恒建公司资本运营平台、粤海控股资本运营平台,通过这三大平台来进行投资运营和股权运作,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实现改革由“管资产”到“管资本”的关键性转变。
国资委也要承担监管职责。混改后的国企董事会里,董事长依然由国资委任免,薪酬由国资委决定,要向国资委负责。国资委会向国企派驻监事,进行监管,并引进专业人士作为外部董事。加上坚持党的领导,国企的党委书记有很大的话语权,通过国资委的垂直领导,维护国企的性质。
“已经有一些案例表明,国企在混改后效益得到提升,例如广新公司。”向晓梅表示,事实上,在广东的一些竞争性国企中,国资已经不占控股地位。
与民企平等竞合
广东的国企改革为何能走在全国前列?先行先试,让广东有了先发优势。早在2014年,广东省就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并确定50家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企业,从此在国企体制机制改革上先人一步。两年后,这批企业逐渐显现发展活力。
向晓梅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先”的契机,早在第一轮国企改革时就已种下。“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一轮改革就比较彻底。那时的主要对象不是大型国企,而是在乡镇,集体经济。改完之后,国资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是那么高,改革的负担也就没有那么重。”
向晓梅认为,广东的另一大优势是拥有十分活跃的民营经济,也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广东的国企必须跟民企充分竞争,倒逼国企更深入地改革。另外广东是开放型经济大省,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比较强,国企是站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出格力、TCL等一系列具有明显市场化特征的国企。广东省国企改革的操刀者,对于民营企业的竞争并未采取提防和限制的措施,而是主动迎合竞争。
“我们现在给国企最大的任务,是让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它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企业走出去、创新驱动发展当中起引领作用。因为这些道路有很多风险性,投资周期比较长,一下子就让民间资本介入比较困难。这是国企的社会责任。”向晓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