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不求妙手但求积胜 起底银华中小盘基金的金牛锻造之路

2017年04月10日 13:18    来源: 投资时报    

  

 

  银华中小盘混合基金经理李晓星

  文 | 《投资时报》记者 邓妍

  从“石佛”李昌镐到喜爱打篮球,从《孙子兵法》到热衷于魔兽争霸等电竞游戏,从梦想当一名考古学家到出落为一名金牛基金经理—如此一长串对比鲜明、差别迥异、跨度极大的标签,似乎很难让你将其联想到一个人身上。

  但这样多重的身份识别,李晓星愣是将其和谐地集于一身。

  起始于研究员,到成长为基金经理,李晓星走过的路径,在银华基金公司内部可算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坐在《投资时报》记者对面,同时管理着银华中小盘基金、银华盛世精选基金的他,又有着太多与众不同的特质,且这些特质,历经数年锤炼,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投资时报》记者对Wind资讯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017年4月5日,成立于2012年6月的银华中小盘基金,业绩总回报高达255.87%,在1064只可比基金中排名高达第4;今年以来截至4月5日,银华盛世精选在1367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高居首位。由于中长期业绩均十分出色,2017年4月8日,银华中小盘基金再次蝉联中国基金业的权威奖项—三年期开放式混合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

  为何银华中小盘等基金在中长跑竞赛中能创下相当不错的业绩回报?为何工科背景出身的李晓星,会将量化投资手段叠加运用?为何相对于主观投资判断的逻辑,他更喜欢客观的数字?在成功地借助“小市值因子”为基金业绩添彩之后,为何李晓星今年又弃之改用“业绩增长因子”?对于未来的投资方向,他又将聚焦何方?

  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李晓星,学的是自动化专业。此后,他在英国拿下帝国理工大学自动化、剑桥大学工业管理两个硕士学位。2006年,学成归国的他,加盟全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厂商—ABB,至2010年底的5年间,历任运营发展部运营顾问、集团审计部高级审计师等职务。

6 银华中小盘精选业绩表现

  2011年2月,李晓星转身资产管理行业—进入银华基金。显然,这家投研合力配合默契的基金公司,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土壤。而更贴合他个性的投资行当,也让他逐渐彰显出自身优势。李晓星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并自2015年7月起,担任银华中小盘精选基金经理;2016年12月,开始同时担任银华盛世精选基金经理。

  《投资时报》记者整理、分析Wind资讯数据发现,截至2017年4月5日,成立于2012年6月的银华中小盘基金,业绩总回报高达255.87%,在1064只可比基金中排名高达第4位。不仅是长期排名,从其他各年份的排名看,这只基金的中期业绩同样透露出厚积薄发的风范。数据显示,最近三年、最近两年以及最近一年来,银华中小盘基金分别以137.90%、24.27%和20.95%的收益在同类400余只可比基金排名第13、27、26位。从短期业绩看,最近六个月,亦有10.81%的不错斩获。

  记者同时注意到,李晓星管理的另一只基金—银华盛世精选战绩亦不菲。Wind资讯数据显示,成立于2016年12月22日的银华盛世精选,短短4个月时间不到,已捕获17.48%的收益率。今年以来截至4月5日,银华盛世精选在1367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一。

  为何李晓星管理的基金中长跑业绩回报可以相当不错?

  为何他管理的基金背后,得到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李晓星数年积淀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种投资逻辑、投资风格在支撑他所管理的基金稳健运行?

  享有“石佛”“神算子”称号的李昌镐—这个看似与投资界毫不相干的围棋大师,竟是李晓星追寻的方向之一。他向《投资时报》记者透露,李昌镐的境界一直是他们所追寻的目标—不追求妙手而追求每一次51%的胜率。

  这样的理念投射到具体的投资操作,可理解为,李晓星并不追求一击制胜,比如买进独门重仓股,靠一只股票翻三倍来战胜竞争对手。“我们认为,挑出一只能涨三倍的股票难度,远远大于挑10只能涨30%的股票。所以从银华中小盘基金开始,我们的团队负责人一直都在说,追求的是积胜。”

  所谓“积胜”,大致可理解为,基金每个月的业绩排名并未处在同类最靠前的位置,但要求每个月都能战胜竞争对手一点,业绩排名持续保持在前二分之一阵营。长期积累下来,基金业绩自然领先。

  “我们不追求以少胜多、逆境求胜,追求的是能够为持有人赚钱的大概率。这也是按《孙子兵法》来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一种体现。”与很多做投资的人都爱看哲学书籍一样,李晓星也不例外。从小还喜欢研究历史的他,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考古学家,而儿时无心插柳的历史积淀,没想到在他之后的成长道路上,竟然发挥了另一番妙用。

  通常,在基金行业,做主动股票投资管理的基金经理,与做量化投资(指通过数量化方式及计算机程序化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的的交易方式)的基金经理属于两种套路,但学工科出身的李晓星却是一个“另类”。与很多做主动股票投资管理的基金经理不太一样的是,他所管理的基金—尽管属于主动股票投资范畴—却将量化投资的不少核心要义,充分运用。

  在李晓星看来,所谓“历史”,其实就是一种“量化”。“量化投资的核心之一是,认为历史会重复。所以,量化投资会通过大数据总结历史,当历史重复时,精准捕捉到投资机会。”

  他向《投资时报》记者透露,相对于主观判断的逻辑,他更喜欢客观的数字,这也是为何他会将量化投资的一些“优点”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主动投资中。

  比如,历史上什么样的股票可以带来长期的超额收益、能有超额收益的股票本身会有什么样的因子,都是他比较看重的。过去几年,“小市值因子”曾经成就了国内不少量化基金,而这个因子,对李晓星同样贡献颇多。

  记者翻阅银华中小盘基金的持仓情况了解到,过去数年来,其持仓中确实未曾有股价翻四五倍的超级牛股存在。他所管理基金的良好业绩回报,主要来自于一点一滴、辛勤的日积月累。

  李晓星向记者透露,他长期跟踪的股票约在200至300只,在投资组合中出现的则主要是50到60只。凡进入投资组合的股票,他必会去调研。如果持仓出现一定幅度的涨幅,他通常会根据基本面和价格走势做出是否减持的判断;长期看好的股票若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在基本面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他则会增持。

  “我对持仓的股票都有合理估值的价值区间判断。在接近价值区间上限时,会逐步卖出;接近价值区间下限时,则会不断增持。”

  从研究员起步,到逐渐担纲基金经理,李晓星感触颇多。

  就他个人体会而言,二者间有极大不同。“做研究员,最重要的是追求妙手,而不是每一步的大胜率,只有做出一些超越市场的研究,挖掘出几只长期牛股才能给基金经理创造较大的贡献。但做基金经理开始管理投资组合之后,关键的要素是看组合的整体收益率,这更为重要,而不是说要去靠两只重仓股、独门股来击败市场。”

  进一步而论,李晓星认为,过往多年的学习履历,赋予他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量化思维的引入,而不是让他只熟悉某些行业。在他看来,不同行业的研究方法实则差不多,只要花足够时间,都能够研究得透彻。而基金经理的核心差别,来自于思维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认为每个人的投资风格都会不一样,每个人的投资风格,都跟他自己的性格、经历和教育背景相关。所以,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都有可能成功。”

  从持仓结构还可看出,李晓星对投资标的所处的行业并无明显偏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上市公司标的的“战役”是随心而欲、指哪打哪,相反,他的投资主体思想,“大道至简”,极为清晰、有效。

  “如果用一段话来总结我们的整体投资主体思想,首先在于要寻求景气度向上的行业,其次是从中选择业绩有望超预期的公司,第三希望能够找到估值合理的股票,最后则是希望这些标的存有一定的预期差。”

  从经济周期来说,李晓星判断中国经济已开始见底回升,未来几个季度之内,不会看到大的下行压力。而在经济向上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盈利会带来不错的上升;此外,从全球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情况看,中国市场存有一个明显的比价效应。

  “就基本面而言,中国经济在全球处于前列,且中国股市整体估值不高,经济见底回升让资产配置价值非常具有吸引力。特别是港股,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全球资金向港股聚集。如果港股不差,A股也不会差。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讲,现阶段的投资风险不大,我相对比较乐观。”

  就未来看好的方向,排在李晓星投资云图中,首当其中的是建筑板块,这源于无论是PPP还是“一带一路”,今年都是订单和业绩的大年;第二为食品饮料板块,无论是白酒类还是日用消费品,都受益于消费升级的过程;第三是高端制造业,在人工成本变得越来越贵的背景下,智能制造设备行业的应用空间比较大,此外国家政策对此十分支持,从这些角度来说,高端制造也是他比较看好的方向。

  对“他山之石”的深刻领悟

  当70后基金经理几乎都成长为各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之后,“80—85后”基金经理已经是当下中国基金界最核心的“实战派”一代。作为“实战派”中的一员,李晓星相较《投资时报》记者过往采访过的基金经理而言,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领悟分外透彻。

  记者注意到,除了过去一年多时间,李晓星大量走访量化分析师,将量化投资的一些方法引入到自己的主动投资管理中外—很多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最近才开始启动这一课题研究,李晓星还极善于从同行中的佼佼者身上,博采众长。

  在李晓星看来,这也是爱打篮球、喜爱竞技类运动、喜欢玩电竞(电子竞技,英文为Cyber Game)的他,个人性格里较为“争强好胜”的另一种体现。也正因其喜欢竞争,“争强好胜”,让李晓星从不认为基金排名是一种压力。“这样的性格放在别的地方不一定好,但是在投资领域是比较好的。”

  李晓星特别喜欢分析行业里投资水平比较高的基金经理。“不仅平时会与他们交流,还会看他们的年报、季报和研究他们的持仓情况,通过持仓了解、分析他们的投资风格。虽然我有自己的主体投资框架,但也可以把行业当中的一些好的思想,慢慢融入到我的投资当中。”

  典型如,与他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批研究员并成为优秀的基金经理中,有特别擅长优选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指标者。李晓星会细加分析其成功因子—估值不贵,业绩增速快等等,“这其实就是量化中的业绩增速因子,找到了它们,股票往往能创造比较大的超额收益。”李晓星同时透露,今年业绩增速因子表现将会非常强,而他个人,也会对此把握运用。

  再如,一些投资风格相对比较灵活,总能找到市场中热度较高行业的基金经理,也是李晓星研究的对象。

  “AI为先锋,人脑为后盾”

  2015年以来,在美国已蓬勃发展的智能投顾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包括私募基金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一些大型公募基金公司等一批资产管理机构或与资管业务相关联的机构,纷纷开始试水智能投顾。他们或仿效美国第一批智能投顾公司Wealthfront、Betterment,或仿效全球第二大基金公司美国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一时间,未来智能投顾将取代主动投资、取代基金经理的议论,甚嚣尘上。

  学工科出身的李晓星,并不认同这样的“前瞻性判断”。

  “回想起来,当蒸汽机发明的时候,人类一片恐慌,认为未来所有的人工都会被替代,但现实呢?大家都已经看到,人工并没有被取代。”在李晓星看来,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

  其次,目前所谓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投资,涉及的算法都是人来定。“尤其是现阶段所说的智能投顾,从更大的概念看,其实是一种量化投资工具,它的设置起点、运算方式都是人来设置的。”

  更重要的是,从现阶段的运行看,AI还存有一个“致命要害”。

  从李晓星的理解看,现阶段人工智能投资的核心,主要来自于“一切历史可以重复”,所以当小概率事件发生,在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的投资风险来临时,AI很难做出合理判断。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这一点在现阶段公募基金的量化投资中已有案例出现。典型如,过去五年里曾为公募基金量化投资业绩添彩不少的“小市值因子”,今年以来却在注册制面前失效,相关量化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似乎失去了过往的光彩。

  一位从事量化投资的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从逻辑上来看,过去五年都非常成功的策略,量化投资当然没有理由放弃它。但从今年以来一些量化基金的业绩情况看,以量化投资为主的智能AI交易,最大的软肋或许就在于当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它所受的冲击可能会不小。”

  李晓星十分赞成一位前同事的说法—应该以“AI为先锋,人脑为后盾”,即投资中的很多基础性工作,譬如大数据筛选等交由AI完成,当AI判断出多种路径后,再经由人脑做出判断,选择究竟往哪个方向走。

  “这条路,或许会是未来主动投资和AI结合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