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顺丰卖彩票 看上市企业挣快钱思维的"罪"与"罚"

2017年05月15日 17:46    来源: 投资界    

  微信公众号:快刀三侠 文/路德维格

  对于顺丰2017年一季度财报的解读里,频频出现“增长放缓、发展瓶颈”这样的负面词汇。这也导致很多人将顺丰涉足彩票领域,看作是其遭遇发展瓶颈后有病乱投医地功利性选择。从排名第一、坚持不上市的快递巨鳄,到如今盲目扩张的上市公司,顺丰的背后是患有严重“上市后遗症”企业的无可奈何。

  上市2个多月的顺丰又有新动作了,这次它们把目光瞄准了彩票行业。

  2017年4月27日,顺丰控股发布了一则声明:顺丰控股旗下的子公司“顺丰彩”将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中心在即开型彩票代销、系统对接、主题票定制和仓储配送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合作。两者共同开发了一款以顺丰元素为主题的——丰彩纸型即开票,此彩票最近已经获得财政部审查批准。

  这是对转型怀有“执念”的顺丰,在继顺丰优选和嘿客之后,又一个让众人懵逼的转型“力作”。在把快递送到你手里的过程中,王卫似乎希望顺丰小哥可以跟瑞士军刀一样无所不能。

  尽管2016年中国全年彩票销量高达3950亿元,但这依旧不能赋予顺丰涉足彩票的正当性。事实上,博彩业在国内属于垄断经营状态,发行机构和发售单位都受到政府的把控,解禁遥遥无期。

  比起探究顺丰如何将物流与博彩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合理结合,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市后的顺丰对于“挣快钱”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在媒体对于顺丰2017年一季度财报的解读里,频频出现“增长放缓、发展瓶颈”这样的负面词汇。这也导致很多人将顺丰涉足彩票领域,看作是其遭遇发展瓶颈后有病乱投医地功利性选择。

  从排名第一、坚持不上市的快递巨鳄,到如今盲目扩张的上市公司,顺丰的背后是患有严重“上市后遗症”企业的无可奈何。

  无奈的出尔反尔

  王卫在2011年时曾表示过自己对上市的态度,他这样说道:“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如今回过头看王卫当年的言论,颇有几番“打脸”的意味。但纠缠于王卫的“出尔反尔”显然毫无意义,企业的战略计划理应随着发展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最近几年来,“三通一达”通过加盟发展的模式,市场份额越占越大,已然威胁到顺丰行业老大的地位。采用自营模式的顺丰,由于在网点布局和运输工具的购买和租用方面花费巨大,要想继续领先对手,必须扩大规模,而上市似乎成了顺丰唯一的选择。

  诚然,上市可以帮企业向全社会融来资金发展自己,动辄上亿、上十亿的资金信手拈来,而且不需要偿还,这显然是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

  但上市的始终是一把双刃剑,上市后的种种限制成为企业难以适应的后遗症。比如必须坚守监管与审计、必须随时接受社会的监督、必须接受重大举措和战略交由股东大会审议等。不仅如此,股价波动所造成的人心浮动,小股东随时套现的风险决策,甚至是“门口野蛮的人”恶意入侵,都成为企业上市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所有的代价,似乎都让企业与曾经的愿景背道而驰,增添无益地变数。无论如何,与巨大的利益相比,这些“小意外”又算得了什么呢?

  为挣快钱而多元化投资

  上市公司中有的钱太多,怎么都花不完,有的却又钱太少,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但不管钱多钱少,都和多元化有关。

  作为一家公司来说,快速成长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当一个企业手握大量现金的时候,却不能有效增值,必然会造成巨大的财务成本。而这个时候,资金的多元化便成为一种最佳选择。

  有的企业将资金违规进行炒股,有的投资房地产,还有的搞金融债券。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这叫建设企业生态。这样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主要业务增长乏力,为了寻求更高的回报,将钱投入暴力行业。加之上市企业资金充裕,更容易造成管理层的盲目投资。

  顺丰早在未上市之前,便尝试建立过这样的“生态”。

  2014年,眼看零售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顺丰豪掷10亿元铺设了近3000家“嘿客”门店。嘿客是顺丰旗下网购服务社区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

  按照原来的策划,嘿客将建设成顺丰O2O梦想的理想线下载体。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顺丰的“嘿客”梦想并没有如预期所料的那样成功,它甚至成为了一个失败的项目。

  而原因也显而易见:如果说从零售到物流是“降维打击”,零售成功,自然就会产生大量的派送需求;而物流到零售是“升维打击”,物流成功,并不会带来丰富的购物需求。一升一降,难易自现。

  对于这样盲目的多元化投资,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对于不做广告公司的看法,能够很好的解答这一现象:

  步步高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几亿到几十亿的广告费用,于是,公司很多高管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步步高应该自己做一家广告公司,或者收购一家,这样更能够节约成本。

  但是段永平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步步高办广告公司一定会办砸,因为他们不懂这个行业。很多手下质询他,为什么认为他们一定做不好。段永平说:“如果你们的逻辑成立,那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应该是可口可乐广告公司,或者是宝洁广告公司,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里面肯定有它的原因。”

  对于这次的顺丰彩票是否还会步“嘿客”的后尘,我们不得而知。但上市后的顺丰显然有更多的“闲钱”进行多元化投资,但稍不注意,很可能被多元化投资搞得焦头烂额。

  赚快钱弥补经营缺陷

  上市之后的企业,不得不接受社会和证监会的监管,一些经营中经不起检验的管理问题和业务问题便会暴露出来。而问题暴露后所带来的股价与社会公信力的下跌,则会让企业发展越发步履维艰。

  通过投资回报迅速的行业,赚快钱补贴经营上的决策失误,显然是一个比较划算的买卖。说到回报迅速的行业,房地产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6年底,深圳住房均价涨幅已接近五成。上海、厦门、合肥等其他一二线城市的住房均价涨幅也都在40%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加入到房产投资甚至是炒房的行列。

  2016年,A股有44.72%的企业,也即1300多家上市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金额合计高达5874.2亿元。这与2013年相比,增幅高达67.4%。

  有近90家上市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在10亿元以上,中国平安更是以持有334.29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居首。中国建筑、中国银行等也持有超200亿的投资性房产。

  2016年9月一家叫做云赛智联的公司发布公告,其出售的一笔上海房产,以5.03亿元的价格成交,实现收益高达1.86亿元。而在当年上半年,云赛智联净利润仅为7073万元,不及投资房产收益的一半。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管理者应该审视当下的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和方法等,考虑如何在上市公司规范的游戏规则下良好生存下去。而赚快钱方式的出现,让诸多管理者失去了对经营模式的探索动力,沉溺于简易的套现模式,最终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在赚快钱中走向毁灭

  马云曾说,天下没有教人赚快钱的书,有也未必会跟大家分享。很多年轻人过多关注了术,过多去思考赚钱。但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我能做什么东西给别人,提供跟别人不一样的价值。

  无数知名企业家都曾表示过对于赚快钱思维的否定,但许多企业仍旧对赚快钱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甚至不惜赌上企业的未来。

  最著名的案例,是永乐电器与摩根士丹利的赌局,这一赌局最后改变了整个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格局。

  在2005年下半年,运作永乐电器上市的摩根士丹利与永乐签下了一份协议。协议约定,如果永乐2007年的净利润超过7.5亿元人民币,外资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无偿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无偿转让9394.76万股股份。

  这意味着,永乐必须“3年内保持年均50%的净利润增长率”,才会赌赢。

  渐渐地,陈晓发现情况不妙——国美、苏宁、永乐、大中都在加速开店,竞争的激烈使永乐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市场需求的增速却不到10%!永乐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50%,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为此,陈晓不得不裁员、减薪,大力整改,但依然无力回天。即使按最好业绩,永乐2008年的净利润也只有4.57亿元,这与对赌协议的最低预期6亿元,差距巨大。

  为赌赢摩根士丹利,陈晓与大中电器达成了“换股合并”计划。双方约定,大中在北京和天津的收入纳入永乐的销售额。

  然而,摩根士丹利看穿了陈晓的“伎俩”,就在永乐与大中达成合作协议的第二天,摩根士丹利公开指出,“永乐收购大中,其成本快速增加以及偏贵的估值,令摩根士丹利决定调低永乐今明两年盈利预测25%~27%。”

  最终,永乐股价暴跌。连续5天,摩根士丹利抛售约15.81%永乐股权,使永乐股价跌破发行价,市值从巅峰时的近100亿元缩水至40多亿元。而摩根士丹利大赚其钱,从永乐身上套现8亿港币,投资回报率超过200%。

  这场闹剧最后以国美收购走投无路的永乐为结局,永乐至此消失在中国。

  为了快速赚回摩根士丹利手上的永乐股票,陈晓显然已经失去理智。在急功近利、赚快钱思维的主导下,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将会出现较大偏差,一旦企业跨出去错误的一步后,很容易一发不可收拾。

  快钱思维的罪与罚

  陈晓的挣钱思维,如今已成为很多中国商人生意观念。

  一份来自媒体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这一数据与欧美相较,差了一大截,与日本企业相较,差距更彰。

  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

  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企业寿命如何短暂?正是这种只有挣钱、挣快钱的思维,导致中国中小企业短命。

  中国不少优秀企业在通过IPO后,便不思进取,借助股票增发或是外延并购,来壮大自己的块头和规模,这种外延扩张的背后是很多上市公司崇尚的一种“伪成长”模式,而真正依靠内生的、自我研发创新的内涵式成长,却几乎为零。

  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赚快钱、追逐财务报表的光鲜亮丽,不惜抛弃主业、脱实向虚。不是参与房地产大开发,就是参股或控股金融企业。或是干脆职业炒股、大玩杠杆举牌,大搞资本运作、资产重组,专门倒腾股权差价。长此以往,我国实体经济将会面临着被掏空的风险。

  一场“赚快钱”的危险游戏,正在一些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之间你追我赶、相互攀比与角逐。长此以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希望在哪里?工业强基、实业兴邦的战略是否会泡汤?

  在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也应是中小企业坚守本业、修炼内功和砥砺前行的机会。然而可怕的是,我们身边有太多挣快钱生意人。他们处处寻找市场空白机会,寻找市场寻租空间,而并不愿意在自身所处行业里拼搏钻研。

  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业向品质精良、品位精致的高阶发展,也严重阻碍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总而言之,专注主业的企业终将日渐取代靠投机和挣快钱的企业。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繁荣可以通过资本暂时制造,但最终还是要在企业的坚实打拼中完成。至关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企业家究竟能够看得多远。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