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投资报
如果说,过去的2016年是“理财荒”蔓延的一年,那么,在仅仅数月后的今天,阴霾似乎已然散去。尽管正式加息尚未到来,但无论是作为钱袋子替代的货币基金,亦或以稳健见长的银行理财,都在收益渐涨的道路上不断自我突破,并带给投资者新的惊喜。
以银行理财为例,过去的4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已上浮至4.30%。不过,分析人士也提醒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时应多关注募集期的时长,以避免实际收益率“打折扣”。
投资者青睐银行理财
“之前银行理财有4.5%的收益率已经很难得,最近新发行的产品有不少都突破了5%。”近日,从事财务工作的成都市民张女士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颇为惊喜。“现在五年期以上房贷利率才4.9%,已经出现倒挂。而且之前很多人都享受了85折的利率优惠,实际贷款利率只有4.17%。”
张女士认为,这也意味着,现阶段向银行借贷变得十分“划算”。以其手中有200万现金为例,如果在蓉购买一套等价住宅,原本可以全款支付。但是现在则更倾向于选择最低首付三成60万,然后将剩余的140万投入理财渠道。“以房贷利率为4.17%为例,年利息支出约为5.8万,但购买一款收益为5%的银行理财,年收益则为7万元,足以覆盖利息的同时还有结余,更重要的是资金拥有了充分的流动性。在暂时不加息的情况下,可谓‘躺赚’。”
张女士的感受并非个例。由于季末考核结束后监管政策的持续升级,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也开始大幅度收缩,但平均预期收益却未出现降幅。“为了配合金融去杠杆和政策严监管的趋势,资金面短期难以宽松,4月下旬以来,银行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而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则出现不断走高。”普益标准研究员陈丽君表示。
广发银行4月收益“垫底”
据普益标准统计,4月444家银行共发行了8738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30%,较上期上升0.05个百分点,已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点。
非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方面,31个省份全部实现环比上涨,以四川为例,其非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环比上升了0.06个百分点,达4.56%,在全国排名前三,仅次于北京及上海。
来自融360的数据亦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据其监测,4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8%,预期收益率比上个月上升0.05个百分点。其中,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9%,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4%,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6%,已连续五个月持续走高。
在对4月份发行量在50款以上的45家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进行排名后,融360指出,平均预期收益率在4%-4.8%之间的银行有39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外资银行。
其中,记者注意到,作为国有银行的代表,工商银行4月发行了248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4.71%,遥遥领先。华夏银行亦以148款的发行量,4.52%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在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不过,并非所有的银行们均表现积极。同样是四大行的中国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4.04%;而股份制银行中,广发银行4月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47%,在45家银行中“垫底”。
130款产品收益未达标
总体来看,融360数据显示,4月份预期收益率在4%-5%(含5%)之间的银行理财产品有6744款,占比64.04%,上升1.71%;5%-6%(含6%)之间的有186款,6%以上的有65款。“稳健”与“高收益”的叠加,也令不少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作为了心头好。不过,在投资过程中,融360理财分析师吴姝提醒,由于有些产品募集期较长,投资者则需要忍受较长时间的低息,无形中也对实际收益率大打折扣。“投资者在购买时也应该多加关注募集期的时长,确保利益最大化。”
在吴姝看来,虽然金融监管加强,但由于市场资金流动性偏紧,也支撑银行理财收益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五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化,会保持在目前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受节日影响,专属节日理财产品收益或会有小的增幅。
另一方面,尽管银行理财市场热度不减,但需要注意的是,依然有部分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率。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4月有130款理财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收益未达标率为1.20%。其中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收益未达标产品最多,分别为53款、17款。
以交通银行发行的“得利宝·私银慧享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看涨跨价)(2463170034)”为例,其预期收益率为8%,但实际收益率仅为1.68%;而中国银行发行的“中银保本理财-全球智选理财产品(BYQQZX17017)”预期收益率为5.4%,实际收益率为1.2%。
从收益类型来看,未达标产品中,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15款,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81款。其中103款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达79.23%。“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范围大致包含股票,债券,期货,票据,指数等。但有些投资者并不了解这些衍生品的特点,所以无法评估所谓的预期高收益产品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吴姝表示,“因此购买时还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增加对此类产品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