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圆通快递员野蛮分拣被罚 有助于快递行业规范

2017年05月31日 22:21    来源: 山西晚报    

  (原标题:野蛮分拣被罚,有助快递行业规范)

  好好的快递包裹,被快递员野蛮分拣,实在让人气愤。5月26日,记者从太原市邮政管理局获悉,日前,该局在例行执法检查时发现,山西圆通公司在分拣作业时存在抛扔快件的行为,现已对该快递企业开出了今年首张野蛮分拣罚单——2.9万元。

  在快递行业诸多弊病中,野蛮分拣无疑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2016年年底,一央视记者应聘位于深圳市的广东全峰物流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分拣员。工作期间他发现,不管物品是否易碎,员工们都随意丢放,甚至比谁扔得远,破损的快递还会拆开来分吃里面的食品,而需安检的快递竟然只是表面工作而非真正安检。把快递像垃圾一样扔来扔去,是快递行业亟待整治的乱象。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分拣作业时,应当按照快件(邮件)的种类、时限分别处理、分区作业、规范操作,并及时录入处理信息,上传网络,不得野蛮分拣,严禁抛扔、踩踏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快件(邮件)损毁”。与此同时,法律规定对野蛮分拣行为,给予“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野蛮分拣作为快递行业粗放化发展的顽症之一,尽管受到法律的明确规范,却始终难以得到根治,其间的原因值得探析。

  如果连分拣都如此野蛮,那就意味着其他流程也很难做到规范化。事实上,野蛮分拣不过是快递行业粗放化发展的缩影,也是亟待规范的现实性要求。在你的快递到手之前,“谁知道经过了什么”。易碎品被摔碎摔烂还算好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死无全尸”——东西被遗失或者丢掉了,谁知道其间有没有内鬼在作祟。2015年,广州市白云区5名快递员工集体偷件,数量高达200多件,他们随意拆开包裹,看到喜欢的就随便拿,不论大小,看到零食就打开,现场分着吃,根本不怕监控录像。

  既有连监控都不怕的疯狂偷件行为,野蛮分拣就显得更加无所顾忌。在“力量不足”和“提高效率”的理由下,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究其原因,一是整个行业缺乏相应的内部约束机制,野蛮分拣往往成为行业习惯或者潜在规则,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因而,唯有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出发,强化行业的自我约束力,实行更为严格的行业管理,才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二是处罚的力度偏轻,无以形成震慑效应。野蛮分拣的内控化意味着,外部很难实现过程式监管。被监管部门发现的可能也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尽管有相应的罚则,不过难以做到“过罚一致”的原则,相比于大量的野蛮分拣现象,被处罚的也仅仅是少数个案。机会成本过大,侥幸心就始终难以消除。再加上“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的处罚力度明显偏轻,无以形成震慑效应。

  三是损坏赔偿的代价太低,倒逼效应不强。由于我国目前缺少统一规范快递业、有效保障快递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法规,既有的部门规章层级和效力太低,约束力不强。再加上对损害赔偿补偿力度不够,存在着天然性的短板,造成消费者权益处于被限制的境地,难以得到真正的保护。之前快递丢失、损毁,快递公司往往依据《邮政法》47条和59条,一般赔偿消费者资费的3-5倍。虽然依据《合同法》可实行等价赔偿,不过举证难和申诉难,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治理快递行业顽疾,破解野蛮分拣顽症,还得回归于法治的轨道上来。“今年首张野蛮分拣罚单”意味着对野蛮分拣行为的发现、查处,还没有实现常态化,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不过,“首张”也意味着开了一个好头,对个案的惩戒,也能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若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则行业的规范更加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