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际原油市场博弈进一步加剧

2017年06月07日 09:18    来源: 期货日报    

  减产协议延长未见效,供需关系依然是价格变化的决定因素

  

 

  A 市场中的争论

  由于俄罗斯和欧佩克的联合减产协议并未有实质进展,而只是在市场上流传,油价在经历了“美好时光”后再度被打回原形。

  

 

  图为各个阶段原油价格

  以往没有人自称预测到了油价每桶会站上100美元,但是一直存在一个争论:目前每桶50至55美元的油价区间是新高还是长期价格反弹已到顶回归,抑或是进入新的正常价格水平。

  所有的价格水平都是相对的,特别对过去十年一直动荡的能源及原油世界来说。

  2007—2014年间,国际原油价格还是在区间内正常波动,油价在70美元/桶以上的时间都持续几个月,并在2007年达到巅峰。然而在巅峰之前的几十年间,原油价格从未超越过40美元/桶。

  最有可能的答案是:市场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国际原油的价格问题。

  尽管过去十年伊拉克战争、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和崩溃、中东冲突、解除制裁伊朗、新能源革命、欧佩克与沙特市场份额竞争——激化了市场矛盾,原油价格演变已经接近一个长期的趋势线,将1998年的低点扭转到2001年的回调低位,到2008年、2009年的逆转低位,再到最近的延续走低。

  而自2015年1月以来,市场一直坚持这一趋势线。

  

 

  图为1999—2017年原油价格走势

  B 油价是结束反弹还是开启新牛市

  PRICE Futures Group资深能源分析师Phil Flynn认为:“去年,我预计原油价格今年将增长105%,如今原油价格确实翻倍了……我们认为现在只是牛市的暂停,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到每桶30美元之前,我们将看到每桶70美元。”

  Phil Flynn的这种观点基于欧佩克削减生产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他预计这波价格上涨有可能持续6个月。

  2016年年底,欧佩克和俄罗斯等11个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原油减产协议。按照协议,从2017年1月起的6个月内,欧佩克日均减产120万桶原油,11个非欧佩克产油国日均减产55.8万桶。减产协议的达成一度帮助油价回升至每桶50美元上方。

  然而生产商维持较低价格的能力比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期更强。Lido Isle Advisors的合伙人Jason Rotman认为:“对于原油价格来说,持续反弹将处在一个艰难的过程当中。预计原油价格将会基本平衡在50美元/桶。我没有看到推动力的大动作。由于供应有可能下降,相对于原油而言,地缘政治状况还一直没有改变。”

  如果原油价格继续走高,在Jason Rotman看来这将是一个短暂的机会。“每桶50美元高点的反弹可能是一个经典的短暂投机,然后再回落下来。当去年秋天油价处于40美元/桶低点时,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价格是一个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确实到达了目标。”

  Phil Flynn补充说:“他们把页岩油生产商打倒了,但是生产商们还在虎视眈眈。沙特自认为已经恢复了足够的市场份额,因为页岩油生产商并没有那么大的威胁,而现在的需求增长曲线将会继续上行。”

  “沙特的市场份额是‘痛苦’的,减少其市场份额的潜在因素也有许多。”能源管理研究所合伙人Dominick Chirichella表示:“沙特去年11月改变战略的原因是其旧战略没有解决他们以为能解决的问题。他们放弃了一些市场份额,但在30美元价位处增加产油量,还不如在50美元价位处减少产油量。”

  需求在石油战争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世界经济正在复苏。Oil Outlooks and Opinions总裁Carl Larry表示:“经济增长逐渐向好,每年都会增加更多的需求。”

  Carl Larry预计在夏季中期油价将达到65美元/桶,“我们看到钻井添加了许多钻机,但是这些钻机的生产量比我们在过去几年看到的要低得多。增加这些钻机是因为信贷依然便宜。展望未来,随着利率的增加,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找到钱来获得这些钻机。这将有助于支撑原油价格”。

  

 

  图为原油价格近期走势

  Phil Flynn认为:“由于原油价格从2016年年初的低点翻了一番,增加的页岩油产量并没有弥补欧佩克产量的削减。页岩油生产商增加了约40万桶/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表示美国页岩油生产可能再增加30万桶/日,但这依然不能弥补欧佩克减产的数量。”Phil Flynn补充说:“期货升水开始扩大。一个重要的迹象表明供应赤字可能依然在形成。今年2月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价格创下18个月新高,收于55美元/桶附近,之后下跌15%。抛售是由于库存水平创下纪录,但4月中旬以前原油企业已挽回了大部分亏损,所以原油价格并未持续下跌。”

  Phil Flynn仍然看涨,但承认“原油吸引力”的趋势线是关键。他说:“3月初,我们在原油供应方面的‘建树’不可思议……1200万桶。市场没有恢复,因为资金链很长。油价必须回到大约每桶52美元这个趋势线以上,一旦下破趋势线,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欧佩克1月对削减生产达成共识的忠诚度,是Phil Flynn看好油价前景的原因之一。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尽管欧佩克成员国仍然遵守纪律,同意缩减生产的俄罗斯等非欧佩克生产商库存量继续增长。Phil Flynn说:“由于知道欧佩克正在减产,所以资金一直在寻找库存……几周时间里,我们有很大的成果。这些资金链都很长,而且他们在购买原油。”

  沙弗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丹Daniel Shaffer认为,商业领域的原油净空头率较高,公开利益已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他说:“从历史上看,高净空头寸和高开放的利率就是看跌油价。基于价格和时间测量以及定位,我们仍然看空。从根本上说,世界上有太多的原油。”

  

 

  图为2016年年初至2017年4月原油价格走势

  然而,4月油价大幅反弹,欧佩克可能会扩大减产,原油价格可能出现牛市。能源管理研究所合伙人Chirichella说:“我们看到很多基本信息,截至4月,连续两周,美国原油和产品油库存总量已经下降,这是有利的。欧佩克的纪律性仍然很高,并且在欧佩克之外,俄罗斯每天减产约10万桶。所有这些信息都是积极的。”

  但另一些事实表明这不一定就是牛市。Chirichella说:“我们同时也面对很多不利状况,全球石油钻机数量继续增加,美国原油产量继续上涨。现在需求也有所上升,需求将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C 水力压裂技术革命

  原油生产领域最大的新事物、改变竞争环境的新突破——压裂技术使美国原油生产出现爆炸式增长。根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美国正在成为未来的产油大国,但压裂技术造成了一种双向的影响。随着页岩油产量增加,欧佩克与其实际上的领导者沙特,一直坚持不顾价格追求份额的战略,致使原油价格不断走低,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破每桶30美元,因而阻碍了一批长期发展项目,许多成本较高的生产者也被迫退出市场。但沙特等国顶着预算赤字的压力不断增产,令欧佩克市场份额激增。随着不断出现钻井破产,许多长期项目和投资被迫面临重新调整。

  Phil Flynn说:“我们在全球削减了1万亿美元的能源项目,我们的页岩油生产是个空白。引用Wood MacKenzie的研究数据,1万亿美元约为一家全球性石油生产商的年度资本支出。”

  由于原油价格在底部翻番,压裂生产技术回补了欧佩克减产导致的很多差额,但无法完全弥补,不能取代全球投资下降的长期影响。在供应方面,每个人都对页岩油生产抱有很大的希望。这是伟大的。页岩油开采可以帮助稳定油价,因为它已经变得高效,但效率取代长期投资可能是一个问题。Phil Flynn认为:“如果油价下跌,他们可以快速停止页岩油开采,这样更有效率。”

  Phil Flynn认为,问题在于牺牲长期可持续发展项目。“私人油井可能每天生产3000桶原油,从现在起,6个月间将降至2500桶,两年后将降至250桶。这是一个非常陡峭、急剧下降的速度。如果我在墨西哥湾开了一个钻机,我可能会从那里抽出石油,10到20年不会下降。沙特50年前的钻井产量几乎没有下降。”他补充说,“页岩油不是灵丹妙药。我不想低估其影响,因为它改变了世界,但它没有能力取代更多传统项目削减的数万亿美元,例如在北极,俄罗斯花费了数百万美元,但只有当原油价格达到70美元/桶时才能盈利。”

  

 

  图为墨西哥湾的每月石油产量及预测和钻机数量

  因此,随着油价反弹回50美元/桶以上,许多页岩油生产商恢复了生产。但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项目,等待更持续的价格上涨和更明显的需求增长迹象。

  页岩油更经济,因为它更便宜,还可以随时关闭。长期项目将产生更多新的效益,但长期来看可能不经济。特别是如果油价在每桶50美元左右,而需求上升超过页岩油生产商满足自身产能时,传统项目则较少产生新的效益。

  环境影响评估指出:墨西哥湾产油量在2016年创下了纪录。只要油价上涨,预计2017—2018年度还将增产。但如果需求快速增长,新勘探开发油井数量急剧下降,则将使油井产能急剧上升。

  一旦原油价格超过100美元/桶,将导致投资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出现又导致油价下降。那么为可持续发展,欧佩克将决定尝试惩罚新的生产者,并试图夺回市场份额,而不是削减生产以提高价格。

  Chirichella预计未来6个月原油价格为每桶50至60美元。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全球需求随之追加,将会抵消额外的新增产能。假设需求曲线不断增长,如果欧佩克在需要的时候继续保持油价,且不会再出现另一场市场份额的战争,Chirichella认为长期来看,油价在70到80美元/桶的区间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 张海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