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险大咖论创新:去中心化去中间化 让客户与保险亲近

2017年07月10日 07:2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实习记者 胡杨 每经编辑 曾艳艳

  7月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年(第二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在题为“保险业的脱虚向实:不断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形式”的圆桌对话环节,毕马威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李乐文认为,保险应该是风险的管理者,而不是风险的制造者,这就需要通过保险创新来提升险企风险管理能力。

  京东集团副总裁徐春俊表示,通过去中间化的渠道和去中心化的产品以及管理,要让客户能够主动地与保险亲近。

  保险创新大有可为

  今年,在保监会的推动下,保险行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3205.70亿元,同比下降60.34%,而上年同期的增长率则高达171.92%。对于这一现象,李乐文表示,这说明保险行业正在努力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李乐文认为,保险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在服务创新方面,李乐文介绍了目前开放式AI(人工智能)帮助保险行业减少成本等实践案例。

  德华安顾人寿总经理助理肖萍则提到了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等保险创新领域内的几个焦点话题。她认为,诸如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技术,对于保险产品创新有着极大的推动意义。前者可以应用于保险产品的开发、实现精准营销;后者则可能对保险的价值链起到重塑的作用。

  关于保险技术的创新,肖萍阐述了一个无人机运用于保险业的案例。她介绍,中国的无人机技术世界领先,将其应用在农险领域,能够帮助企业采集风险管理的相关数据,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度。

  甘树烨提倡从“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角度考虑保险业的创新。他指出,去年整个互联网人身保险的保单数约为2.66亿件,其中意外险就占了1.78亿件,保障型产品的件数不足600万件。因此,互联网保障型产品还有很大空间。“但光凭一家之力去填补这个空白很难,不如多家公司在某一个时间点,同时拿出最好的承保能力,给这个市场做一个推动。”甘树烨将其想法称之为“营销上的创新”,认为有助于把保障型产品更好地普及给大众。

  车险在整个财险行业中,占比超过70%,可以说是“得车险者得天下”。

  对于车险产品创新,亚太财险副总裁肖军强调,保险业一直在做各种努力,手机APP及微信都是创新服务的技术手段。以车险理赔过程为例,他提出了微信服务的几种方向,比如使用文字语音与后台的沟通时,后台要求客户拍摄图片。“客户不专业,不能拍得那么清晰,达不到理赔的要求,这就需要创新技术来达成。在使用技术的时候,要考虑用户的体验,例如由后台抓取复杂信息。处理成功后,微信的赔款支付马上就能到客户手里。”

  肖军还补充,诸如需要施救的复杂案件,可以考虑做成类似于滴滴打车的抢单模式,将社会资源为保险业共享。“然后我们做到可视化,让客户清楚救援人员的位置……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向互联网的前辈好好学习。”

  关注消费者需求

  那么,保险行业的多种创新该如何应用到服务实体经济上去呢?

  对于这个问题,肖军指出,保险企业需要认清方向,找准目标,有的放矢。具体而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以及监管的导向,紧紧围绕“新国十条”和监管的要求,围绕着法人客户、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以及个人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以及科技应用方面练好内功,提升能力。

  “保险业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要符合国家的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目标。而我们本身也会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如果一直按照老模式运营的话,运营成本太高。”肖军认为,对于中小险企,转型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唯一出路。“未来的竞争方向是成本领先,是客户体验领先,如能做到这两点,公司才有存在的可能、必要以及价值。”

  京东集团副总裁徐春俊认为,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使保险业在管理上去中心化,产品设计上去中心化,销售渠道上去中间化,“这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徐春俊强调,让客户对于产品的选择,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看得懂、看得明白,这也将改变目前的传统保险行业。“通过去中间化的渠道和去中心化的产品以及管理,要让客户能够主动地与保险亲近”,他如此表述自己的观点。

  此外,作为主持人的李乐文也在对话中与几位险企高管交换了关于理赔服务创新的看法。

  肖萍认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家险企在提升理赔效率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以微信理赔为例。现在,各个公司都为客户提供了线上的自动理赔通道,客户的理赔过程变得更为便捷,极大提高了理赔效率。而对保险公司来说,她指出,理赔手段的创新能使保险公司更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