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商品受较大压制 “商品牛”尚能饭否

2017年07月17日 07:4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因素”历来都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关键词。我国大宗商品进口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一是基本金属及矿石,如铜、镍、铁矿石等;二是农产品,如大豆、玉米;三是能源化工产品,如石油、煤炭、PTA、天然气等。机构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2年,在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发力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牛市。期间,大宗商品市场上“中国时刻”、“中国价格”现象显著。

  今年前几个月,中国这个“大胃王”仿佛开启了“双十一”打折购物的欢乐模式。海关总署数据表明,上半年,中国进口铁矿砂5.39亿吨,增加9.3%;原油2.12亿吨,增长13.8%;大豆4481万吨,增加14.2%;成品油1503万吨,减少2.8%;铜223万吨,减少18.4%,表明中国内需仍然较强。

  姜兴春表示,国际市场经济复苏加快,国内经济稳中回升,需求仍在小幅改善。在低通胀的背景下,企业目前采用的是低库存和随用随买模式,不太可能出现抢购和大量增加库存,预计下半年这一状况会维持相当长时间。

  对于6月部分大宗商品进口环比下滑情况,程小勇认为,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工业制造业利润高企,存在刺激企业复产的冲动;二是下游对铜材、钢材和成品油等产成品需求回落是确定的,否则环比不会出现回落。因此,鉴于未来去产能制约和产成品消费走弱,企业利润收敛,中国对大宗原材料进口继续回落是趋势所在。“从进口环比回落数据来看,符合库存周期结束,随着下半年地产和基建投资的回落,将会逐渐加大对需求端拖累力度的判断,这或会令由"中国因素"引导的2016年至今商品超级反弹行情趋于完结。”

  黄李强表示,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运行相对平稳,对于商品的需求增速较低。其他中小经济体由于经济体量较小,对于商品需求的影响较低。而俄罗斯、印度和巴西这些较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又都因原油、商品暴跌等因素导致需求下降。因此,全球商品需求增速主要来自于中国。目前“中国需求”已成为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动力,6月份的进口数据下滑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需求”会放缓。不仅如此,根据以往经验,每年的进口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因此下半年的进口还是有望增加的。不过,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在不断下滑,国内的产能也都过剩,因此对于商品的进口需求大趋势上是呈现下滑的。加之,目前人民币仍存在贬值预期,这对于进口又将产生抑制,因此“中国需求”对于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支撑也是有极限的。

  展望后市,原欣亮表示,下半年受内需和部分政策影响,进口量较上半年会有所回落。在现在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因素”并不足以引导“商品牛”,目前欧洲经济强劲,美国经济温和增长,随着各国的货币政策收紧,很难出现以前的由量化宽松或4万亿元投放造成的商品的牛市。建议投资者关注结构性市场机会。

  姜兴春表示,国际方面,“中国因素”影响在淡化,全球大宗商品表现乏善可陈,预计低位震荡将会维持一段时间。国内方面,大宗商品价格重心整体震荡上移,主要是与黑色系供应偏紧有关,但这并不是牛市,预计商品还将维持区域震荡。

  “目前,全球的商品供应和中国国内产能都存在严重过剩情况,而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对于商品也会产生较大的压制。因此认为"中国因素"对于商品的需求仍会产生支撑,但"商品牛"行情很难持续。”黄李强表示。


(责任编辑: 蔡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