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及大电商或成未来校园贷主角

2017年09月18日 08:45    来源: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银行和网络借贷公司一堵一疏,校园贷市场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

  □本报记者 但慧芳

  回想起一年前的亏损和关门止损,曾进入“校园贷”领域创业的秦先生内心仍然澎拜不已。

  “最高峰时招了600多名校园代理、月度流水数百万,分期平台估值3000万,2016年以后却节节败退,不得不退出。”秦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校园网络借贷停摆的同时,银行成为校园金融“开正门”“斩黑手”的新期待。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10家银行今年以来在发放信用卡、助学贷款之外,新开发了消费贷款产品,对多地多所高校进行产品推广。

  银行是否是校园金融市场新的赢家?长江商报记者采访中,多位金融人士认为,校园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化”的领域,其公益属性或高于盈利属性,利润空间和发展速度有限。

  “正规银行和电商巨头应该是未来校园贷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银行有资金成本的优势,电商巨头有消费场景的优势。”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曾表示。长江商报记者采访中,这一说法得到多位金融行业人士的认同。

  互联网金融“淘金者”退离校园市场

  一个轮回之后,像秦先生这样的校园互联网金融“淘金者”,最终不得不退出校园贷市场。

  “比谁的价格低,比谁的校园代理提成高,比谁的高校网点铺得多。除了资金实力雄厚的几家,中小平台很快就‘败下阵来’。”秦先生对长江商报记者回忆,在最“热闹”的时期,购物、3C、美容、教育、旅游等均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借贷平台的身影,大学生网贷平台机构多达100多家。

  秦先生一直坚持将平台持续运营到2016年6月决定退出。他说当时的同行中现在还在坚持做校园市场的,几乎少之又少。

  “有的平台是基于资金能力不足退出,有的平台是风控跟不上不良率高,还有的平台是后来在监管上不合规,被‘责令退出’。”9月16日,有资深网贷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直言。

  事实上,2016年4月起,银监会和教育部开始出手整顿校园贷市场。2016年8月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今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等发布通知,明确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大学生业务,规定已经从事校园贷的网贷机构一律停止增发新标的,并对存量业务制定整改退出计划。

  过度挖掘校园市场引发连锁问题

  “本身开拓业务不难,但是大学生的旺盛需求与其还款能力并不匹配。若过度挖掘大学生的借贷需求,不仅会引发不良高企等行业问题,还会引起社会问题。”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盲目给大学生借贷额度之后,用高利率覆盖高不良的校园网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偿债问题,其他连锁反应也会接踵而至。

  “大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即使天天讲,大学生依然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之一,‘校园贷’问题也是一样,大学生根本不能完全理性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借贷,这一责任就需要转嫁到金融机构、学校和家庭三方。”长期做学生工作的大学辅导员蔡老师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多位金融行业人士称,金融业有着做大的天然需求,但校园市场却不容大肆增长。“一是学生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并不理性,很容易被鼓动消费或跟风消费;二是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对未来的还款情况也缺乏预估。”

  有银行人士回忆,曾经银行大规模发行大学生信用卡也是如此。由于对个人银行卡数量和额度没有限制,学生群体透支现象严重、家长群体代为还款频繁等问题频频出现。

  银行、电商入局,利润和增速缓行

  长江商报记者采访多位学生了解到,目前还在经营校园学生市场的金融机构,主要为电商平台及作为“正规军”的银行。

  新一轮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和电商平台应该如何进行校园市场开拓?

  一位长期从事信贷工作的银行人士表示,银行首先要肩负其金融教育和金融服务的工作,其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产品、匹配额度,而不是以市场利益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

  “从目前银行的动作来看,推进速度并不快,对大学生等群体的金融服务,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利润和增速并不是考核的主要指标。”上述银行人士指出。

  在信用卡市场资深研究人士董峥看来,银行应在准入门槛、申请流程等方面更加谨慎,在持卡数量、额度等方面行相应限制,同时通过相关微信或信用卡APP及时通报信用记录、延迟登录征信记录等方式,提醒学生对信用记录的关注等。

  对于电商平台,有金融人士表示,其核心在于基于场景的消费,以及由金融消费场景产生的利润,在控成本、提效率和防风险上,电商平台依旧需要引起重视。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