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十九大代表、航天遥测专家邓建华:创新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

2017年11月24日 19:47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4日讯 (记者 马先震)“目前测控技术更新很快,也在跟进美国,实在的说,我们的差距不是很大,2035年建成航天强国,遥测领域不拖后腿。”这句令人振奋的话,出自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航天九院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邓建华。从他的口中说出,感觉有底气。

图:邓建华和徒弟们在一起

  因为,这位平时沉默少言,但行动倔强的遥测专家,三十年敢为人先、敢打硬仗的技术研发经历足以证明。

  从年轻时主动请缨,拿着技术方案上门谈合作;到企业困难时,研发无绳电话、磁记录器,向市场要效益;再到2003年主动争取到国家某重点工程的遥测地面站承制任务,此后,他连续承担了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十一号”;“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的地面遥测设备的研制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邓建华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他那一代人,年轻时多少受到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影响,不知不觉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信念,他说“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说白了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有了它,企业才能吃饭不愁;国家才能不受制于人。”

  坚持“啃硬骨头”的人

  1987年,学电子技术的邓建华,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重庆巴山仪器厂,该厂1958年成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下属的一家军工企业。

  “我从小梦想当一名工程师,当时也没想过要搞航天,没有那个先见之明”邓建华笑着说,进厂后,他从最基层的干起,先进入工厂流水线,再跟师傅调试产品,后来调进研究所搞研发。

  那时节,国营单位任务偏少,工作清闲,本可以优哉游哉。然而电子技术剧变已然发生,工厂还在焊接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技术已经一脚跨进了新时代。

  97年前后,工厂效益不佳,又遇下岗分流,人心不稳,人心思变。为了向市场要效益,工厂搞过无绳电话、磁记录器,“那时候做驱动电路,工厂信任我们,不怕失败,中间也出现过一些挫折”邓建华说,其间他内心也有些焦急,他频繁往返图书馆,自学新技术,心里暗暗准备有一天能独立承担项目。

  机会来了,2003年前后,国家有一项遥车设备检测台的项目被厂里承接了下来,他主动负责地面测试数据采集卡项目。当时这个项目有一定技术难度,很多人没信心,恰逢企业也经营困难,差点破产了,能接到一个项目不容易,因此希望引入外部协助。

  对于是否引入外部协助,他和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最激烈的时候,老邓跟领导吵了起来,还拍了桌子。”跟了邓建华十七年的徒弟张雄笑着回忆。

  回忆当初的坚持,邓建华说,如果引入外部协助,压力可能没有这么大,但是外部协助有一个问题,就是无法掌握核心技术。“这对公司长远发展很不利,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拥有”。

  最终,工厂同意邓建华继续研发。当时的核心技术是“位同步”,懂的人很少,没人可问,为了搞明白原理,必须自己想办法。于是,邓建华往图书馆跑的更勤了,有一次发现进了一本国外的技术手册,喜出望外。这部大开本500多页厚的技术手册,在邓建华的手上,从头到尾被翻了个“底儿掉”,“虽然最终只编出了2、300条程序,但是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他说。

  项目评估又遇波折,因为是新技术,评审成员有质疑,评估两次都没过,最后一次,邓建华急的甚至把原理图都画了出来,这才批了下来。

  紧接着要不要生产,也产生了争议。“能不能成我也没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邓建华回忆,因为工期紧张,9月份验收,前后只有半年时间。

  从当年3月份开始,邓建华就一直跑生产车间,从原料采购到焊接到调试,盯得很紧,终于在8月底赶了出来。

  就在项目验收前一天,不少人还是信心不足,据说当天自检座谈会上,有领导直接放话:“下午拿去试验,行就行,不行就到此为止”。

  “因为项目是自己主动接的,无形的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觉”邓建华说。

  验收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据当时测试的人说,所有重要指标没有任何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他的技术更为先进,把原来2M的卡扩充到5M,测到的东西更多,但是规格却小了一半。

  据了解,这项技术不但为公司创造了上千万的利润,最为关键的是,公司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发展也从此走上了“快车道”。

  此后,邓建华带领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先后承担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的遥测任务。“从技术上看,美国的码数是30M,我们是20M,其实足够用了” 邓建华说。

  “劳模要有劳模的样子”

  由于技术研发成绩突出,邓建华先后荣获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航天科技集团“感动航天十大人物”,并成功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首先要敢于干事,干出成绩了,就有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如今的邓建华带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从事遥测和基带方面的研究,朝着更尖端的方向迈进。

  “其实也没人喊你加班,可我每天吃完晚饭后,走着走着,又走进了办公室,再了解一下国外的最新进展。”邓建华说。

  据了解,邓建华先后带徒四五十位,在培养徒弟方面,他一丝不苟,非常严格。

  据张雄回忆,有一次赶项目,连续三个月每天加班,有位徒弟粗心犯了一点错误,被他批的当场哭了,感觉很委屈。不过批完之后,邓建华和徒弟一次寻找原因,一起解决,现在这位徒弟,已经成了技术骨干。

  按照常理邓建华可谓“功成名就”,可至今仍和团队工作在一线,长期坚持加班,周末也不例外。

  “有次实验室停电,有人说这下好了,可以不用加班了”留学归国的研究人员罗奕华回忆,正好邓建华经过,就进门说:“你们年轻人,工作还是要主动做起来,该你的工作就是你的,不能因为停电,就往后推。”

  对此,邓建华说:“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诚实劳动,这样才没有虚度,才没有荒废,一辈子才没有遗憾,也不枉在社会上走一遭。”

  除了科研,邓建华喜欢带着团队一起爬山,重庆的歌乐山、南山等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邓老师是非常正能量的人”罗奕华记得,有一次爬歌乐山,半山腰大家就累的想坐下来,可全程四个多小时,邓老师一直走在最前面,身体素质非常好,事后大家才意识到,邓老师这是用行动暗示大家,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

  参加完十九大会议之后,邓建华更忙碌了,就在采访时,邓建华手里还拿着一沓认真准备的十九大宣讲材料。

  “刚外出做了两场演讲”一提及此,邓建华再次体现了他倔强作风,“做技术要做好,写宣讲报告也不能马虎,要做就做到最好,不要做没有技术含量的事。”

  谈及自己现在的诸多身份,邓建华说,不能评了劳模,就心里想着可以歇歇脚了,这肯定不行,“劳模要有劳模的样子,党代表要有党代表的表率,实质和名称要相符”。

  “十九大报告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初心就是坚持技术人员的本色”,面对中国经济网记者,邓建华平静的说,“遥车是我们的根,规划上也有了路线图,要一年比一年做的实,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没干啥事,力所能及,不说大话,一年接着一年干,不适应的要调整,适应的要加快干,争取2035年水到渠成,达到航天强国的目标。”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