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富士康股份工业机器人产量2年降50%

2018年02月12日 07:1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王 晶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通过庞大的代工队伍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

  但随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压力,代工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基于此,富士康近年来频频寻求转型,其中,正在谋求A股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股份)以及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集团等均开启了包括机器人计划在内的一系列转型。不过,单从富士康股份来看,其工业机器人业务发展并不算好。

  机器人产量2年下降50%

  富士康股份资产并非鸿海在大陆的全部业务,主体公司仅包括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及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项主营业务。

  对于第三项业务中的工业机器人,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申报稿,下同)中表示,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功能的机器装置。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执行重复度较高或危险度较高的工作,从而大量节省人力支出、提升制程弹性、缩短作业时间。此外,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公司自身和外部客户,是公司和外部客户实现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的重要保证。

  但事实上,富士康股份的工业机器人所带来收入甚微。根据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7年,公司的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9.34亿元、6.51亿元和9.6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34%、0.24%和0.27%。而在其公布的截至2017年12月31的客户采购目录中,公司正在履行的工业机器人板块销售金额前三大的采购订单总额仅为153.74万元,且全部来自鸿海旗下关联公司。

  不仅如此,记者还注意到,2015年度至2017年期间,富士康股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分别为0.78万个、0.43万个以及0.39万个,2017年的产量较2015年已经下降了50%。与此同时,机器人的产能利用率也逐年下滑,2015年~2017年分别为0.61%、0.37%以及0.35%。

  虽然富士康股份的机器人业务发展并不理想,但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显然不想放弃将富士康从代工转型的梦想。

  近年来,富士康频频试图通过转型以达到“去制造化”,而郭台铭也一直反复强调,富士康未来将向“市场销售”的战略方向调整,富士康内部人士也曾表示,电子制造已经到了一个微利时代,鸿海未来会更加注重销售市场的布局。

  向自动化转型

  此前,外界看到的更多是富士康的渠道扩张,再往前追溯,富士康还曾在电商领域开始新的尝试。而近几年来,富士康则把目标瞄准人工智能平台以及机器人领域。

  本月初,鸿海精密集团正式宣布启动AI研究培育计划:将成立“鸿海工业互联网AI应用研究院”协助集团开发“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的AI创新,未来5年内提供100亿新台币(约合3.42亿美元),从AI人才培育、IoT工业场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全力推动集团转型成为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企业。

  郭台铭表示:“在未来5年内,集团将投资100亿新台币,用于招聘AI应用的相关人才,并在所有生产基地部署人工智能应用。”而一位富士康内部人士则补充道,无论是专家还是业内,此前都曾提到“机器换人”的说法,但富士康做AI或者机器人并不是简单的把员工换掉,而是让机器人替换生产当中比较枯燥、员工意愿不高、相对比较危险的工作内容,并让工人从中解放出来,提升能力后成为操作机器人的人才,公司整体的用工规模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事实上,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开始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而彼时的郭台铭也表示,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在设立基地进行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同时,希望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

  虽然机器自动化已经成为中国工厂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来说,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仍处发展初期,制造业标杆企业富士康也不例外。有媒体报道称,在富士康内部,也有人并不认可机器人计划。“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机械臂每个成本在十万元人民币以上,机器人的成本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简单地看,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其工作时间是工人的三倍。但不管是机器人还是机械臂,维护成本非常高,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到按周来计算和对精密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完一个产品后原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和机器人需要重新调试,基本就等于报废了。机器人取得成本和技术的突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短期内根本不现实。”富士康的一位中层称,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实际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对于目前富士康在大陆的机器人研发及应用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了解情况,但对方并未正面回应。

    (原标题: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低 富士康股份工业机器人产量2年降50%)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