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太保收购国联安基金入局公募 净利暴跌74%又何妨?

2018年04月19日 09:50    来源: 新浪财经    

  净利暴跌74%又何妨?从太保收购国联安基金谈险企布局公募图谋

  来源:新浪金融研究院

  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公募基金牌照越来越受到险企青睐。

  近日中国太保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太保资产通过上海联交所举牌受让的方式,收购国泰君安所持有的国联安基金51%的股权,交易价格是10.45亿元。至此,中国太保正式入局公募基金行业。

  如愿拿下公募基金牌照 收购路上险些被截胡

  国联安基金于2003年成立,彼时大股东为国泰君安,出资7650万元,持股比例为51%。虽然起步较早,国联安十几年来却一直在行业中不温不火,无论管理规模还是业绩水平,均无太大亮点。

  在2016年年中,国泰君安发布公告称,为整合公司业务资源,拟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国联安基金51%的股权。随后市场便传言,中国太保有意接手这部分股权。不过太保当时发布澄清公告,称与国泰君安仅进行意向性接触,尚未达成实质性协议。

  太保彼时通过一系列收购,将农险牌照、养老险牌照收至麾下,几乎集齐所有大类保险牌照。在“保险+资产管理”双轮驱动诱惑下,太保有意谋取更多金融牌照。

  但公募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广东国盛金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杀入战局。国盛金控2017年1月宣布临时停牌,称公司正筹划重大资产重组,随后高调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国盛证券拟以不超过18亿元的价格参与竞拍国联安基金51%股权。为了拿下这部分股权,国盛证券甚至还计划转让所持有的江信基金30%股权。

  不过国盛金控最后并未如愿。国泰君安随后向上海联交所递交《意向受让方资格审核意见书》,认为国盛金控并不符合受让条件。

  国泰君安出于两点考虑对其受让资格不予以确认。一方面,国盛金控相对控股江信基金,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

  另一方面,国联安基金《公司章程》第二十三条规定,“任何人,若出让境内任一基金管理公司股权不满三年,不得成为本公司股东”。转让方认为,公司2017年2月10日股东大会批准了《关于国盛证券转让江信基金3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将使国盛证券在转让江信基金股权后的三年内无法成为国联安基金股东,从而使得本次交易无法完成。

  虽然国盛金控对此并不认同,但出于多方担忧,此次资产购买计划最终被其放弃。

  由于在挂牌期间内并未出现其他符合条件的竞买人,中国太保最终以挂牌底价10.45亿拿下国联安股权。

  国联安净利暴跌74.6% 太保一心只求公募牌照

  国联安基金是中国第一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查阅股东国泰君安公告发现,2012年至2014年国联安基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8亿元、2.23亿元、3.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1亿元、0.52亿元和0.69亿元。2015年国联安业绩甚是亮眼,实现了6.77亿元的营收,3.09亿元的营业利润,净利润达到2.41亿元同比增长249.93%。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牛市褪去,国联安2016年营业收入4.95亿元,同比下滑26.88%;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下降44.17%。2017年国联安数据持续下行,营业收入2.79亿元,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74.64%。

  国联安对于国泰君安来说利润贡献太少,那为何能得到中国太保的青睐?

  中国太保表示,收购国联安基金的目的在于取得公募基金牌照,获取通过公募资金设立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从事基金管理及相关业务的资格,将丰富和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服务面和业务领域,进一步落实公司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部署。

  一位资深基金从业人士分析表示,太保作为一家大型险企,想通过收购公募逐渐拿下金融全牌照,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收购之后太保能否把基金公司的业绩做出来?这有待市场检验。”该人士还分析指出,国联安现任总经理孟朝霞此前就有保险从业经历,这对于国联安与大股东太保而言,或许能起到较平稳的过渡作用。

  2017年9月,国联安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原总经理谭晓雨离职,前融通基金总经理孟朝霞接任。近期,督察长刘轶因个人原因离职,该职位也由孟朝霞代任。

  孟朝霞在保险行业和基金行业都有着丰富的履历,曾就任新华人寿企业年金管理中心总经理、泰康养老副总经理、富国基金副总经理、融通基金总经理。

  险企纷纷布局公募基金 平安国寿已入千亿队列

  2013年2月,《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发布,表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开展基金管理业务。同年6月,新修订的《基金法》大幅放宽了大股东的准入标准。随后,原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采用发起设立或收购股权等方式。

  伴随多项政策出台,险企便开始纷纷进军公募基金行业。

  保险机构涉足公募基金业务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通过资管公司申请公募业务资格。2015年4月份,泰康资产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正式获得监管机构批准,成为首家获得该业务资格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17年3月30日,人保资产旗下公募基金业务挂牌开业,正式向公募基金领域进发。

  另外一种获取公募基金牌照的方法是设立或收购基金公司。多数险企选择发起或通过子公司发起基金公司涉足公募市场,例如国寿安保基金、平安大华基金、华泰保兴基金、泓德基金等。太平资产、中国太保、民生人寿则是通过收购已有基金公司股权的方式进军公募基金市场。

  目前,华夏人寿、合众人寿和安邦人寿等尚在排队等待监管层审批,分别打算发起设立华瑞基金、合众基金和安邦基金。

  民生人寿收购浙商基金一事尚有蹊跷。2015年,民生人寿称运用2.04亿元自有资金,收购股权方式投资浙商基金50%股权。在民生人寿2016年1季度至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了其持有浙商基金50%的股权。但从2016年第4季度之后的偿付能力报告中,浙商基金不再出现在民生人寿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情况表中。

  保险系公募起步较晚,不过作为后起之秀的平安大华、国寿安保规模已进入“千亿”公募的队列,平安大华自去年三季度以来更是稳居基金规模排名前20。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强劲的股东优势和资产管理能力。

  在大资管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试图杀入公募基金行业。对险企来说,公募牌照利于构建全面金融格局,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险企在大手笔收购公募牌照后,今后能否让旗下基金公司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业绩、做大资管规模,仍待市场考验。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