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家战略屡酿契机 公募释放“新业态”线索

2018年06月15日 07:38    来源: 新浪    

  导读

  在净值化产品渐成主流,主动管理能力愈加受到重视和推崇下,公募基金的人才竞争也在悄然升级。

  6月14日傍晚,基金业又出重磅消息,华夏、博时、银华三家公司申报的央企结构调整ETF和联接基金正式获批。

  这是今年继养老目标基金和CDR战略配售基金之后,公募基金在产品线上的又一重大创新。

  与以往创新发力点落在单纯迎合市场需求不同,当下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上体现得愈加明显。

  而这是公募基金2018年以来呈现出的新业态的一个方面,正值公募基金20周年,一系列新线索,都在释放基金发展趋势上的细节。

  产品创新路径

  上述三家基金公司在介绍“新产品”时表示,投资标的策略是按照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的股票权重进行复制,旨在引导市场关注优质央企、关注结构调整改革,强化价值投资理念,帮助投资者分享国企央企改革的红利。

  从证监会公开信息看,这6只央企结构调整ETF和联接基金均为今年2月13日同时上报,3月28日获得受理。虽然在审批时间上较CDR战略配售基金要长了许多,但有基金人士表示,应该是“服从统一安排”,这也是结合国家战略推出的新类产品。

  “基金行业应该把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召唤、国家的战略、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恪守资管本源,严守风险底线”,这是日前广发基金总经理林传辉提到的观点。而从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情况看,这正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CDR战略配售基金的火速获批、火热发售,以及养老目标基金虽待字闺中,但从两月里近30家基金公司已上报了逾50只产品看,热度都可窥一斑。

  “引导行业回归本源,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长期价值投资,是现在公募基金行业极力倡导的发展理念”,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总经理日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事实上,除了推出养老目标基金、CDR战略配置基金、央企结构调整ETF三类创新产品外,近段时间其他获批的基金也包括不少体现长期投资的定期开放产品,还有体现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的MSCI指数产品和QDII产品。6月13日,证监会批复了4只公募基金,均为定期开放类。

  灵活配置整改

  与前述创新基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保本基金、定增基金、分级基金等前些年备受追捧的创新产品走向末路,不仅再无新产品出现,且存量正在持续缩减。

  拿保本基金来说,明年9月30日,随着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汇添富保鑫保本到期,公募基金市场将再无这一品种。

  这有资管新规、减持新规等政策的原因,也有市场发展必然选择的原因。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刘亦千就此表示,早期创新基金的消亡是对公募基金本质属性的强化。他说,公募基金之所以能成为国际上主流的为普通投资者服务的产品,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分散投资,风险相对可控,杠杆约束较强。而如分级基金,通过内部化结构将风险扩大,且设计复杂不利于普通投资者了解;再如保本基金,暂不论是否一定保本,但它加大了基金公司的经营风险。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降低风险,打破刚兑是必要的。

  资管新规已经落地,虽然过渡期到2020年,但目前来看,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最明显的就是打破刚兑下的净值化产品渐成主流,主动管理被各家基金公司提升到空前高度。

  其中一个迹象是随着监管层对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趋严,基金公司再报此类产品突出浮动收益,在名称上,之前是“市值法”,而工银瑞信近日上报的一只货币基金用了“浮动净值型”,这也印证了上月中旬监管层就货币基金召开的研讨会内容。

  本周,还有基金产品部人士透露,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和量化基金可能暂缓审批,要等出台相关细则。“主要是仓位限制过于灵活,除了不合长期投资的理念外,也不适应资管新规要求。资管新规规定,混合型产品任一类资产仓位都不能超过80%,但灵活配置混合基金仓位可以在0-95%浮动。监管层应该会要基金产品说明如何灵活配置,重新设定仓位限制”,该人士称。他另指出,此举不仅是新上报的灵活配置基金,存量部分基金也需要调整。

  “灵活配置基金中还有一类是打新的机构定制基金,目前也纷纷或是转型或是清算。因为资管新规,不少机构主动或被动赎回,导致基金成为空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说。记者粗略统计,5月份以来,已经发布清算公告的灵活配置基金就有10余只。

  行业内“抢”人战略升级

  在净值化产品渐成主流,主动管理能力愈加受到重视和推崇下,公募基金的人才竞争也在悄然升级。

  大型基金公司固守优势,强者恒强,获准发行“国家战略型”产品也是首当其冲。拿最近获批发行的CDR战略配售基金和央企结构调整ETF来说,首批拿到资格的基金公司,包括华夏、嘉实、易方达、南方、招商、汇添富、银华、博时等,无论是管理规模、主动管理能力,还是产品线完善、人才稳定上,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前五家公司更是“国家队基金”的管理人。

  近日,公募元老级人物范勇宏加盟次新基金公司鹏扬基金并担任董事长的消息一度在行业内引起轰动。值得一提的是,范勇宏在其职业生涯中参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尚属首次。

  其缘何会有此举?在几位熟悉他的业内人士看来,应该是看好鹏扬基金专业人士持股的机制,认可其团队和发展前景。

  而作为鹏扬基金,2016年7月才成立的公募新秀突然“招来”了范勇宏这一重量级人物,虽然后者并不参与日常经营和管理,但在品牌和战略前景上都无疑是加分项。

  “这也算是公募基金行业近来的一个新业态,新成立的、特别是没有强大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更加下大力气吸引行业知名人士加入”,上海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说。

  他认为,从范勇宏等基金“大佬”回归公募,履新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还反映了两个现实:一是新基金公司想突出重围,依然十分艰难,但不得不说,相对私募等资管机构,公募行业还是最被看好,奔私的基金人士越来越少;二是,“人”的软实力作用越来越大。知名公募高管、明星基金经理越来越受珍视,这源于投资者和理财顾问日渐成熟。

  他坦言,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好的基金经理的产品就比较好卖,有的连基金经理自己都主动要求限售,但缺少既往业绩的基金经理的产品却越来越难卖。“即使挂上明星基金经理的名字,代销机构也比较聪明,会到基金公司做调研,辨明谁是主要管理人”,他说,现在新基金公司通过股权和薪酬激励挖人,而老牌基金公司也有不少推出了薪酬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国家战略屡酿契机 公募释放“新业态”线索

2018-06-15 07:38 来源:新浪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