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1月财政"账本":减税降负效应凸显 年底不再突击花钱

2018年12月14日 14:32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2月13日,财政部公布11月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75亿元,同比下降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31亿元,同比下降0.8%,这也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首次在年内出现下滑,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不再。

  值得一提的是,11月份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17.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接受表示,这充分表明,今年10月份实施的个税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个税改革既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让更多中低收入群体获益,也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此外,国内增值税当月同比下降1.2%。而从其他主要税种来看,前11月累计关税同比下降1.5%;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10.4%。

  减税“红包”加速落袋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11月份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1.2%。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75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税收收入8051亿元,同比下降8.3%;非税收入2724亿元,同比增长4.5%。

  在减税“红包”加速落袋的同时,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1月份至11月份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333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167亿元,同比增长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0166亿元,同比增长6.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49001亿元,同比增长9.5%;非税收入23332亿元,同比下降9.1%。

  据经济日报,“前11个月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显示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收入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在今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下,财政收入还能保持平稳增长,表明我国经济运行韧性较好,新动能加快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从主要收入项目上看,1月份至11月份,国内增值税56672亿元,同比增长9.4%;国内消费税10377亿元,同比增长4.5%;企业所得税34906亿元,同比增长9.3%;个人所得税12987亿元,同比增长1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6094亿元,同比增长10.6%;关税2696亿元,同比下降1.5%。

  “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让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普遍实现减税,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税负,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了市场活力。”白景明说。

  “在国家大力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应正确理性地看待税收增长,要把不合理的负担和税收区别开来,不能简单地将税收增长与减税效果对立起来。只有税收正常增长,才能实现预算支出保障民生。”白景明强调。

  前11月支出完成年初预算91%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31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804亿元,同比增长12.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27亿元,同比下降3.2%。

  财政部分析称,本月地方支出增幅较低,主要是部分地区存在前期加快支出进度或部分支出错月因素。

  11月也是今年首次出现财政支出同比下滑的情况。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分析称,原因主要在于,从2015年新预算法颁布后,近年来加快财政资金拨付,从去年开始,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已有所缓解。此外,今年加强了对预算绩效的考核管理,有利于掌握支出的部门尽快执行预算。

  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751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年初预算的91.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8104亿元,同比增长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3647亿元,同比增长6.3%。

  从1-11月累计数据来看,支出增长较快的有:科学技术支出6730亿元,同比增长15.3%;农林水支出16842亿元,同比增长10.7%。

  对此何代欣分析认为,科学技术和农林水支出这些以项目推进的支出类别,近期支出增速较大。不过只要在预算之内,并且保证按计划合规、合理,也属于正常情况。未来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在年度内的均匀执行,依然是值得研究并落实的内容。

  临近年关,对于明年的财政政策走向,何代欣表示,积极财政政策还会继续,明年经济增长与转型目标离不开财政的努力,减税降费刺激经济的效应会进一步显现。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包括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还应体现在“少花钱,多办事”,这要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互动的全面改革,需分别从这三方面着手,并加强三方改革互动。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也事关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