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陈龙:减税宜早不宜迟

2018年12月15日 07:54    来源: 证券日报    

  陈龙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减税力度,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相关部门也在不断表示尽快提出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减税政策,社会各界已形成减税共识,全国都在翘首以待这场及时雨。

  减税,确实是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及时雨,不仅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实际负担,增强其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而且改变宏观经济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动能萎缩。但其减税的效果,即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推动成效,除了取决于减税的力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调控的艺术和节奏的把握。

  减税并不是单方面、单环节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减税造成财政收入减少等引起的系统性问题。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减税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平衡减税与支出、财政赤字的矛盾,毕竟若因减税造成财政难以持续,同样是件危险的事情。但即便如此,也需要加快推出减税的速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存在影响减税效果的“三个效应”。

  第一个效应:调控的行动弱化效应。这一效应,也可称之为拉长而弱化的时滞效应,即调控政策久拖未决,会延长时滞效应,并削弱调控政策的效果。在宏观调控中,“时滞效应”这个概念。通常用在货币政策中,是指货币政策从出台到其产生效果有一段时间的传导过程。笔者提出的“调控的行动弱化效应”,是一种拉长传导时间、削弱政策效果的效应。这一效应的产生,与宏观调控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的时间有关。宏观调控的效果通常与行动的时间(即政策从酝酿到实施的时间)成正比。只有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快速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并使之落地实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一旦迟迟不决,就会使调控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减税,即是如此。减税政策从酝酿到落地的时间越短,税收乘数效应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会越大,效果也就越佳。反之,在共识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减税政策久拖未决,会削弱减税的推动作用,影响政策效果。

  第二个效应:预期心理落差效应。在减税政策酝酿中,酝酿时间过长,将会抬升社会预期,使其由合理预期上升至不合理或非理性预期,即:社会期盼的减税政策力度超过宏观调控所需的适度。一旦政策出台或落地,即使这一政策是适度、合理的,也会在市场上产生心理落差,由于未达到心理预期,影响投资者和企业信心,使其产生观望、犹豫心态,进而影响投资、生产等经济决策,从而削弱减税政策的效果。目前,从“没有减税空间”论,演变成现在的集中表态大规模减税,很容易抬升市场预期,产生非理性预期,影响减税政策效果。预防预期心理落差效应,需要尽快出台减税政策。减税政策久拖不落地,不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和提振信心。

  第三个效应:非信任和迟疑效应。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政府所提出的政策或主张,如果迟迟不能落地,或付诸实施,将会影响企业和公众的心理,不仅对政府政策的初衷,以及能否实施和实施的效果产生怀疑,而且还使其决策处于犹豫、迟疑之中,从而影响政策的引导作用,减弱政策预期效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如果减税政策迟迟不落地,不仅会侵蚀企业发展的能力,而且还产生疑虑和焦虑心态,影响企业发展的心理和预期。因此,亟需尽快使实质性减税政策落地,给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定心丸”,对增加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减税是一门艺术,在减税共识已经形成的社会氛围中,减税宜早不宜迟。通过加快减税政策落地的速度,消除影响减税效果的“三个效应”,实现减税的预期目的。当然,如果把减税与税制结构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统筹税费关系、财力分配、公共经济资源使用,消除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障碍,则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能产生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