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2年的山东海龙只是一个序曲,那么2年后的今天,超日债与中森债就已进入了急奏。今年以来,先是中诚信托事件已经打响了信托领域破局刚性兑付的第一枪,在其预热之后,超日债因欠息成为近年来国内公募债券市场首次违约事件,紧接着浙江民营房企兴润置业爆出银行信贷违约,私募债领域也以中森债率先爆出风险。接踵而至的信用风险波潮,意味着资本市场刚性兑付的时代已告终结。这段时间,信用风险无疑是债券市场的敏感词汇,市场投资者一扫以往对风险的淡漠与侥幸,风险意识瞬间升温;各监管部门在释放出“让违约事件按照市场力量发生”的信号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市场信用风险的监测和把控。此时,作为债市看门人的评级机构又一次得到市场高度关注,如何进一步发挥出信用评级在揭示信用风险、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功能,是当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详细】
主体评级是债项评级的基础,因此正确解读主体评级结果对识别受评对象的信用风险至关重要。主体评级结果属于长期信用级别,通常包括“主体信用等级”和“主体评级展望”两个部分,此外,“评级观察名单”也是对主体评级结果的重要补充。主体信用等级是用一组简单、直观的符号来度量受评主体信用债务违约概率的相对大小,反映的是受评主体按时偿还“优先无担保”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详细】
中国经济网财经部 电话:010-81025111 传真:010-81025112 邮箱:cj@ce.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